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对象、方式和向度
本文关键词: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对象、方式和向度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学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 海外中国学 中国经济 国际地位 中国古代 持续快速发展 全球化体系 研究领域 哈佛大学
【摘要】:正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中国学及国内对其追踪评析,从研究领域、研究数量、参与人员都呈现不断增加的状态,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想就开展海外中国学研究要把握的几个要点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一、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重心是海外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国学主要是由汉学发展而来的,过去中国学比较偏注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以及中国的历史。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后来将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
【关键词】: 中国学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 海外中国学 中国经济 国际地位 中国古代 持续快速发展 全球化体系 研究领域 哈佛大学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中国学及国内对其追踪评析,从研究领域、研究数量、参与人员都呈现不断增加的状态,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想就开展海外中国学研究要把握的几个要点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一、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重心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2 吴原元;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0期
3 田成刚;;中国学研究在法国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4 仇华飞;;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特点论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12期
5 仇华飞;;当代美国的中国学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王泠一;;“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何培忠;日本中国学研究考察记(二)——访日本著名中国学家沟口雄三[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8 B·坦克哈;;印度的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5期
9 梁俊兰;新加坡的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柏思德;;欧洲中国学50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褚艳红;美国中国学的奠基时期[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本报记者 卢宝康;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N];文汇报;2006年
6 记者 石岸;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在沪开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演讲人:严绍■;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奎泰 韩国关东大学中国学系、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陈静;海外中国学:从边缘走向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4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阮洁卿;法国“中国中心”与当代中国研究(1958-)[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8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4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741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