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公民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2:16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公民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政体 政治权利分配 正义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中,有关城邦公民之政治权利的分配正义论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作为分配正义论的一个分支,也构成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第三、第四卷中集中讨论城邦公民政治权利的分配正义问题,而他对作为公正的正义的论述,则见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因此,有必要结合这两部著作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加以研究。亚里士多德论述的是生活在特定政体下的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分配正义问题,城邦、城邦公民、城邦政体等概念构成其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基础概念。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城邦是由在特定政体条件下、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的公民组成的。城邦公民是参与政治权利之正义分配的主体,城邦政体则构成政治权利之正义分配的制度条件。此外,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这对概念的含义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一定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只有按照“配得”原则分配才是正义的。这种配得原则就是比例分配原则,就是城邦政体按照每个城邦公民对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分配相应的政治权利。比例分配原则可以再分成算术比例原则和几何比例原则。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每个城邦的正义原则都不相同。例如,平民政体就依据单一的算术比例原则,仅按照自由身份来平均地分配政治权利;寡头政体则依据单一的几何比例原则,仅按照财富来分配政治权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论是平民、寡头亦或是贵族政体,其分配原则都是片面的。他主张综合地考虑公民对城邦的多方面贡献来进行政治权利的正义分配。他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兼具平民制和寡头制优点的共和政体,它结合财富、才德、血统等诸多因素,遵循“几何比例”原则,实行一种具有差异性的相对平均的分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权利分配正义思想是深奥精微的,它把配得原则即比例分配原则当作公民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何谓“配得”以及现实中最好的政体即共和政体中的政治权利分配问题,取得了很大的理论成果。总的来看,他的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既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也由于时代所限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政体 政治权利分配 正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502.233;D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17
- 一、选题的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3-15
- 四、本文的研究重点与难点15
- 五、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5-16
- 六、本文的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公民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在亚里士多德正义论中的地位17-26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正义论概观17-24
- 一、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界定17-19
- 二、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分类19-24
- 第二节 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分配正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4-26
- 一、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从属于分配正义论24
- 二、分配正义论从属于正义论24-26
-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基础概念26-34
- 第一节 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26-29
- 一、政治权利26-27
- 二、政治权力27
- 三、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共通性27-29
- 第二节 城邦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主体29-32
- 一、城邦公民定义29-31
- 二、划分城邦公民的标准31-32
- 第三节 城邦政体:享有政治权利的前提条件32-34
- 一、城邦政体概述32-33
- 二、城邦政体的分类及变形33-34
-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主要内容34-45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公民政治权利分配的原则34-40
- 一、公民政治权利分配的总原则34-36
- 二、公民政治权利分配的具体原则36-40
- 第二节 现实中最好的政体及其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观40-45
- 一、现实中最好的政体40-42
- 二、该政体的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观42-45
- 第四章 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评价45-51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积极意义45-48
- 一、“各得其所得”的政治权利分配原则45-46
- 二、“以民为主”的政治权利分配主体性特征46-47
- 三、“依法为本”的政治权利分配前提47
- 四、重“集体主义”的政治权利分配观47-48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政治权利分配正义论的局限性48-51
- 一、狭隘的公民理论48-49
- 二、模糊的政治权利分配原则49
- 三、“伪平等”的政治权利分配方式49-50
- 四、抱残守缺的政治权利分配理论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杏发;杨韧;;理想政体何以探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方法论及其现代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丁艳雅;;探寻法治的真谛——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再解读[J];学术研究;2006年04期
3 高力克;卢梭的公民观[J];浙江学刊;2004年04期
4 李铁映;国体和政体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4年02期
5 李萍;论“公民”概念的本质及其历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徐祥民,陈书全;法治的反面是什么?──再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J];齐鲁学刊;2002年02期
7 周毅;个人美德与城邦治理——亚里士多德大政治观的现代意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徐祥民,秦奥蕾;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9 詹世友,李建华;目的论下政治与伦理的统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观[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颜一;智谋与公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概观[J];哲学译丛;1999年04期
,本文编号:1037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03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