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众传播与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建构
发布时间:2017-11-01 07:17
本文关键词:网众传播与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建构
【摘要】:随着高速进行的信息化进程,当前的中国社会已成为信息网络化的社会。大众传播也在网络化,人们通过传统的人际网络与信息网络相互联结,积极的使用媒介而成为网络化用户和网众,并通过社会性媒体生产、发布和接收信息,发动并参与了网众传播,因此,网众传播模式成为了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与此同时,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显性化,如何重塑广阔的公共领域,建构中国公民社会成为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认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处于起步阶段,公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存在于国家当中,网众及网众传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参与公共事务和信息传播,增加了中国公民全面参与公共事务以及公民与政府直接沟通的可能性,对于中国当前语境下的公民社会建构出现了新的机遇。 学界目前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多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或通过这一视角将其与公民社会相结合进行研究,网络在此是一种技术、一门工具、一种信息渠道和平台。而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放置于中国语境当中,又是否会“水土不服”?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立足于网众传播理论,基于复合型社会网络基础研究“新型网络公民社会”,通过对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分析,以2012年宁波市镇海“PX”项目抵抗事件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语境下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网众传播 公民社会 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D03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绪论7-13
- 第一章 网众传播模式的理论梳理13-19
- 第一节 概念解释和综述13
- 第二节 “网众”——网众传播的行为主体13-14
- 第三节 社会性媒体——网众传播的工具和空间14-16
- 第四节 信息流动——网众传播的特征与模式16-19
- 第二章 公民社会理论梳理19-25
- 第一节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研究19-21
-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理论研究21-25
- 第三章 新型网络公民社会25-35
- 第一节 新型网络公民社会概述25-26
- 第二节 新型网络公民社会的主体分析26-29
- 第三节 新型网络公民社会的传播媒介分析29-30
- 第四节 新型网络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分析30-35
- 第四章 案例分析35-43
- 第一节 案例概述:宁波镇海“PX项目”抵抗事件始末35-39
- 第二节:案例分析:网众传播中的抵抗性认同和社会运动的形成39-43
- 第五章 结论43-47
- 第一节 权利博弈——中国语境下公民社会的未来走向43-44
- 第二节 寻找和谐——中国语境下公民社会的历史课题44-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9-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月;;从网民到网络公民——浅谈网络公民社会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07期
2 刘学民;;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J];政治学研究;2010年04期
3 罗贵榕;;公共领域的构成及其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J];学术界;2007年03期
4 胡泳;;群体极化[J];商务周刊;2008年17期
5 肖岁寒;“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6 陶文昭;;推进民主政治:网络公民社会的定位[J];探索与争鸣;2010年06期
7 何威;;网众与网众传播——关于一种传播理论新视角的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125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12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