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是怎样进行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类型和秩序
本文关键词:社会认同是怎样进行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实质、类型和秩序
【摘要】:在对知觉认同观念解构的基础之上,文章把社会认同划分为三个类型和三种秩序,即混沌的对民族和国家的初级认同是认同的物理秩序,可变动的对民族和国家的中级认同是认同的生命秩序,象征的对民族和国家的高级认同是认同的国家秩序,高级认同的标志是新的行为圈的出现,包括"劳动产物"、"文化对象"、"被知觉情景"三个要件。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就是这三个类型和三种秩序的连续发展和进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本质是知觉认同观念的形成,构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家秩序。
【作者单位】: 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甘肃各民族跨文化交往”(甘宣[2015]17号) 甘肃政法学院重点项目“西北少数民族跨文化交往研究”(GZF2014XZDLW1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3.4
【正文快照】: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范式发生转变,如果不涉及社会认同问题,几乎就不能引起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注意,作者也很难把问题说清楚。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几乎无一例外都与社会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认同理论源于西方,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经典之作是西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2 叶江;;“民族问题”概念及“民族问题实质”新论——以社会认同为视角的分析[J];学术界;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娟;;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城市创业——以电视剧《都市外乡人》女主角为个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小华;;多元化的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3 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4 沈新坤;张必春;;农民工“返乡潮”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张荣现;李占立;;新生代农民工的蚁族困境及法律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马春丽;肖世忱;;重庆市“棒棒”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7 白文丽;刘德林;;后改革时代农民工问题的深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8 赵翔;张向东;;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9 江董玉;周雍景;黄晨;张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未来的路径选择——基于和谐共生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10 郭立场;;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2 苏振芳;林俊荣;;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比较分析及启示建议[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6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刘建洲;;公民权、阶级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王启富;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倩;;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迁移的理性归因[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王仲兴;蔡曦蕾;;农民工犯罪:概念、司法宽容及类型[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4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138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13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