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新唯物主义转向
本文关键词: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新唯物主义转向
【摘要】:在后现代科学与复杂现实的推动下,西方政治科学研究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转向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从物质的生成过程出发,重新解释施动性概念,指出施动能力普遍存在于各种实体和过程之中,而非人类专有的某种属性。作为对目前全球问题的思考与回应,新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种批判的政治理论,主张从微观的日常生活实践、作为媒介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宏观的自然生态体系等层次,考察物质的流动与循环,坚持生态感性及与其相适应的新的政治经济结构。政治科学的新唯物主义转向作为以关注生态危机为主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后入学思潮,它的最初理论立足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拨是正确的,但却因此走向反人类的无主体过程,忽视了人的主体向度。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霍普金斯中美中心;南京大学政治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欧气候政策的发展动向、对外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11CGJ0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
【正文快照】: 一、西方政治科学与新唯物主NB 从全球范围看,资源争夺、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困扰着国际政治。而许多突发性事件,如政治动荡、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也考验着政治的应变能力。尤其在国际社会中,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偶然性更加显著,有学者以脆弱性(fragility)来概括当今的物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姚满团;;论埃德尔曼的神经达尔文主义意识观[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刘精科;;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地艺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朱宏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后现代文化境遇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张宏宝;;生态世界观视阈下高校德育的路径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冯石岗;崔毅;;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发展景观[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王洪波;李颖;;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景君学;;差异与和谐:后现代主义的自我超越[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建国;;论生态世界观[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萧萧;;跨界越位的后现代:以林德俊《乐善好诗》为例[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马永波;;客观化诗学的生态维度[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杨明;;现代性、技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回归——论现代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式[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4年
10 吴承笃;;自然的复魅之维与生态审美[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畅;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D];浙江大学;2010年
9 贺建芹;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及其适当性反思[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叶湘虹;荣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婷;后现代旅游观视野下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小倩;二战后美国招贴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6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晓霞;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家庭电视购物频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灵希;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51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15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