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论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与民主
本文关键词:奥菲论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与民主
【摘要】:德国政治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奥菲对后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研究,也包括对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反思。奥菲对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反思体现于他对这些国家转型时期社会政策问题和民主问题的考察。一方面,他在对社会政策制定模式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指出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在转型时期导致财政危机的社会政策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他又结合中东欧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转型时期民主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认为中东欧后共产主义国家民主的巩固最终要依赖于"宪法爱国主义"所带来的认同与动机力量。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奥菲的福利国家危机理论研究”(ZZHDZF13030) 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当代视域的奥菲福利国家理论研究”(2014EKS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批判理论视域的奥菲政治社会学研究”(2015M570214)
【分类号】:D033
【正文快照】: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奥菲不仅延续了该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更进一步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理论的“规范研究”趋势。奥菲学术研究的着眼点是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道德和权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对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娟,童志锋;权威主义:通向民主的桥梁——俄罗斯大国复兴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2 孟祥春;;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孟祥军,邱洁;关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6 刘欣洁;;论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忠;;“寻根文学”的现代视野与启蒙悖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8 熊义;;社会信任制度的缺失与民营企业的家族化治理[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颜鹏飞;丁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经济学提纲”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J];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10 苗东升;;复杂性科学与社会主义[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杜涛;;文明的冲突与法律的冲突——21世纪冲突法的范式转换[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董鑫;;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关系——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洪国起;;革命·改革·融入国际社会——20世纪拉丁美洲社会变迁的路径及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王卫东;;超越二元思维 发展民族文化——谈保护和发展民族文艺的几种观念[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笺;主流文化对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影响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4 张波;孵化网络对入孵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文君;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年
9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丹丹;西方国家渗透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相中;没有终结的“历史终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德玺;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5 顾德警;欧盟对中亚地区推行民主化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徐艳艳;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7 许蕾;产业技术链中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江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代价问题初探[D];湘潭大学;2011年
9 邓毅;制度设计何以塑造民主?[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杨绍祥;马克思自由观及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先进;;试析各类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作用[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王思斌;;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J];学海;2006年06期
3 冯先灵;;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模式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何忠国;;注重对社会政策的研究和完善[J];红旗文稿;2007年01期
5 关信平;;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建构和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陈社英;社会政策及其研究[J];社会;1992年07期
7 周悦;欧共体社会政策前景暗淡[J];欧洲;1994年02期
8 杨逢珉;欧盟推行社会政策的实践与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02期
9 宁国良;社会政策目标和手段的系统论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王思斌;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J];中国社会保险;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露明;;积极调整社会政策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伟;张淑丽;;对景德镇市和谐社会创业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政策支持研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岳经纶;;建构“社会中国”: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A];回归社会:中国社会建设之路[C];2011年
4 唐均;;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政策的视角[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5 岳经纶;;社会政策学视野下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身份本位到需求本位[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甘露明;;积极调整社会政策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谭建光;朱莉玲;;志愿服务与社会政策的演变——以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的研究[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8 陈新民;郭春宁;;略论中国残疾人社会政策[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楚成亚;;公民权视角下的农村社会政策[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钧;社会政策学科前沿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余南平;调节收入分配需要有力的社会政策[N];解放日报;2006年
3 关信平 (作者系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我们正在走进一个“社会政策的时代”[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王凤鸣邋谢有光;社会政策是“生产性要素”[N];光明日报;2008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团;社会政策也是一种生产力[N];绵阳日报;2009年
6 南开大学 关信平;新时期我国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7 原正军 刘蔚玮;我国进入社会政策时代[N];中国财经报;2005年
8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田新元 特邀嘉宾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丁元竹;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丁元竹;全面小康离不开社会政策[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10 杨团;资产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范式的一场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立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D];山东大学;2010年
2 徐道稳;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3 楼苏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其逻辑[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树昌;中亚五国和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6 盛志宏;社会政策与社会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韩丽丽;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又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政策转型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陈岚;社会政策的正当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田德文;论欧洲联盟的社会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汪强;中国宪法中社会政策条款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6 蔡霞;论我国社会政策中的政府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想;资产社会政策的实现条件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滕红燕;社会政策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12年
9 史海涛;建国以来中国灾害社会政策的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4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19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