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本文关键词: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和对真正民主制的追求;奠定了政治国家的基本观点和分析坐标;划定了市民社会的范围并初步揭示了其特征;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及自由理论研究的基点;蕴含着由"等级"向"阶级"的转变。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0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的加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不过,研究者大多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角度对《批判》进行解读和研究。这自然涉及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哲学思想,但这种解读并不全面,甚至存在误读。基于此,笔者认为还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王振海;政治特性与政治体系的现代诠释[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3 叶长茂;中介组织在我国政治参与中的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05期
4 刘俊祥;法治政治与规则政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阮思余;政治文化:政治文明建设的恒久动力和精神资源[J];理论月刊;2004年05期
6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J];桂海论丛;2008年01期
7 李发戈;;宪政背景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8 朱东北;;现代中国政治的长期底层改造——基于政治文化、社会、国家非同步发展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吴苗;;马克思的政治发展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1期
10 刘京希;;从政治发展看社会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童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进逻辑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雅莉;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晶晶;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5年
3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5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8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9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10 任嫦勤;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0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220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