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卡奇伦理政治民主观的四个维度
本文关键词:论卢卡奇伦理政治民主观的四个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卢卡奇 政治民主 共同体 伦理审美 多元立场
【摘要】:在卢卡奇的政治思想中,民主理论篇幅不大,但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民主问题的关注,贯穿在卢卡奇一生的思想活动中。卢卡奇的《审美特性》《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和《民主化的进程》构成了相互补充的三部曲,它们共同目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复兴。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如何复兴的关键问题上,卢卡奇毫不犹豫地认为民主是解决方案。文章通过对共同体、伦理道德、自由审美、多元立场四个维度去思考卢卡奇的伦理政治民主观的特质。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091
【正文快照】: 在卢卡奇政治思想中,民主理论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民主问题的关注,贯穿于卢卡奇一生的思想活动中。1922年,他发表《再论幻觉政治》,尖锐地谴责党内官僚化和权力主义;20世纪30年代,卢卡奇撰写了《人民领袖还是官僚》,对斯大林执政苏联时期的官僚主义进行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泽园;;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4年04期
2 颜岩;;传承还是断裂——对卢卡奇与布达佩斯学派学术关系的考察[J];教学与研究;2015年11期
3 王园波;;西美尔对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王静;;“美学是伦理学的花冠”——论赫勒对康德道德美学思想的重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高雪妮;;简析卢卡奇《分道扬镳》[J];青年文学家;2014年32期
6 罗梦;;卢卡奇《作为道德问题的布尔什维主义》分析[J];商;2015年10期
7 范芳;;论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8期
8 王静;;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对卢卡奇文化可能性问题的回归[J];学术交流;2015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杜红艳;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胡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伟;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2 田贺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李佳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4 赖宇;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范芳;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6 马轻轻;论韦伯合理性理论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吴雪峰;马克思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8 霍羽升;重建历史的总体性[D];复旦大学;2013年
9 王淑娟;卢卡奇早期物化理论与晚期异化理论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赵明智;论卢卡奇文艺理论对胡风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坤余;;国际卢卡奇会议在匈召开[J];国际论坛;1987年01期
2 董建方;;一篇被遗忘的卢卡奇访谈录[J];国际论坛;1988年04期
3 程伟礼;;一个对僵化精神进行游击斗争的思想家——读《卢卡奇自传》[J];探索与争鸣;1988年03期
4 张翼星;卢卡奇对列宁主义的理解——读卢卡奇的《列宁》一书[J];中州学刊;1990年02期
5 杜章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中州学刊;1990年05期
6 石婷婷;论马克思的辩证方法论与卢卡奇“总体性”方法的关联[J];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7 陈波;论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重建[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S1期
8 刘道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S1期
9 陈立旭;卢卡奇总体论中的三个哲学内含[J];理论建设;1998年04期
10 张康之;卢卡奇的总体范畴[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刘向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魏宏亮;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吴菲;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樊晓东;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白雪;卢卡奇对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人学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顾成东;卢卡奇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61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26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