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身处哲学与政治之间的阿尔都塞“断裂论”

发布时间:2018-01-03 00:17

  本文关键词:身处哲学与政治之间的阿尔都塞“断裂论”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阿尔都塞 断裂 斯宾诺莎 表现


【摘要】:阿尔都塞的"断裂"不仅是指认识论断裂,更是为了反映政治与哲学之间的断裂,即表征哲学与政治实践之间的脱节,又表征阶级立场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错位关系。阿尔都塞通过对"断裂"问题的反思,解构了黑格尔观念论核心的"规律"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同谋关系,重启了基于斯宾诺莎式的"后阿尔都塞"时代的研究路径:德勒兹激活斯宾诺莎的"第三种知识"在阿尔都塞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意义,内格里从绝对民主角度对斯宾诺莎哲学进行政治缝合,巴里巴尔在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寻求介入当代政治的新路径。但是,"回到斯宾诺莎"的激进政治哲学,并没有真正解决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断裂。
[Abstract]:Al Du Jose's "fault" refers not only to the epistemological rupture, more is to reflect the fracture betwee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namely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racti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etween class position and ideology.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Al Du Jose "fracture", Hagel de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the core of the "law" with the complicity of bourgeois ideology, restart the research path of Spinoza's "Al Du Jose" era based on Deleuze Spinoza's "the activation of third kinds of knowledge" in the study of Al Du Jose's political philosophy, Negri's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pinoza from the absolute democracy suture angle, Barry Barr to seek a new path in 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Spinoza's political philosophy. However, "return to Spinoza" rad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not really solve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f Spli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D0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提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存在“认识论断裂”,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1不过,随着对阿尔都塞以及与其有着学统关系的福柯、巴迪欧、朗西埃等人的研究深入,我们发现,“阿尔都塞”的形象与当代激进政治哲学的研究不自觉地联系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E.巴里巴尔;吴志峰;;阿尔都塞与中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4期

2 汪行福;;意识形态辩证法的后阿尔都塞重构[J];哲学研究;2015年05期

3 陈培永;;奈格里对斯宾诺莎“绝对民主”论的重构[J];哲学动态;2015年03期

4 李惠斌;;解蔽与创新——从阿尔都塞的所谓“认识论断裂”谈起[J];哲学研究;2013年11期

5 赵文;;阿尔都塞的晚期写作[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瑭;;身处哲学与政治之间的阿尔都塞“断裂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03期

2 李世黎;;阿尔都塞阅读理论的演进[J];学习与实践;2015年07期

3 经理;;近年来国内外阿尔都塞晚期政治哲学研究进路及其拓展空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汪行福;王金林;赵伟;;劳动、政治与民主——访安东尼奥·奈格里教授[J];哲学动态;2009年07期

2 尼古拉·布朗 ,伊莫瑞·泽曼 ,王逢振;什么是群众?——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内格里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阿尔都塞晚期著作[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3期

2 赵文;;阿尔都塞的晚期写作[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1期

3 山风;阿尔都塞的两部遗著简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2期

4 陈杰;瞿薇;;阿尔都塞和他的理论创新[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2期

5 陈杰;向晨晨;;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8期

6 艾蒂安·巴里巴尔;霍炬;;阿尔都塞与尤里姆街[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2期

7 魏俊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探讨[J];黑河学刊;2011年09期

8 张一兵;;走向感性现实:被遮蔽的劳动者之声——朗西埃背离阿尔都塞的叛逆之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6期

9 王悦;;评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J];世纪桥;2012年21期

10 罗国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释义[J];法制与社会;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盾;;怎样理解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激进解读[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译阿尔都塞的重要术语Overdetermination/Overdetermined?[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金瑶梅;;试论阿尔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缘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朱晓慧;;精神分析视域中的阿尔都塞[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干成俊;;意识形态辩证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陆凯华;;内容与虚无:阿尔都塞的哲学起点——论阿尔都塞《高等研究资格论文》中的黑格尔主义立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庞晓明;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南京大学 张一兵;解构之雨:阿尔都塞最后的思想哭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汝伦;屈心抑志,忍尤攘垢[N];东方早报;2013年

4 本报书评人 宫敬才;作为精神病人和哲学家的阿尔都塞[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来颖燕;呼吸之间来日方长[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法兰西的另一种“政治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陆兴华;当代艺术:审美平等下的艺术行动[N];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南京大学哲学系 蓝江;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瑶梅;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谈立玲;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朱晓慧;“政治”哲学家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冷琳琳;从理论哲学到政治哲学[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均涛;历史科学何以可能—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辩护[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贺志强;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田延;走向唯物主义批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颖慧;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刘喜英;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D];河南大学;2009年

6 侯绪云;阿尔都塞“理论的反人道主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郭岩峰;阿尔都塞“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理论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阳春花;阿尔都塞历史科学思想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9 于芳;阿尔都塞“断裂说”的积极意义及其缺陷[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卞友江;论路易·阿尔都塞的认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1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371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1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