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历史主义论域中的人权观

发布时间:2018-02-15 02:10

  本文关键词: 历史主义 人权 雇佣劳动 共同体 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黑格尔与马克思在人权问题上都恪守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黑格尔在承认人的本性自由的基础上,反对抽象的自然权利论,强调自由实现的历史性,但又试图以伦理国家来统摄市民社会。马克思对黑格尔在人权问题上的历史主义作了内容上的"倒置",开始从物质生活出发来寻找自由人权的发源地并说明其历史发展,以此展开了对自由主义人权法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立体结合式的批判,从而在把人权理解为一种历史性存在的同时,揭示了人权的现实基础及其特殊性,即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中体现为资本自由、平等地剥夺劳动的特权。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特殊的"、"历史的权利",必须发展为"普遍的"、"人的权利"。
[Abstract]:Both Hegel and Marx adhered to the historical analytical method on the human rights issue.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the freedom of human nature, Hegel opposed the abstract theory of natural rights and emphasized the historical realization of freedom. However, he tried to dominate civil society with ethical state. Marx reversed Hegel's historicism on human rights and began to look for the birthplace of free and human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life and expla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way, the author criticizes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bin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rights law of liberalism and political ec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s human rights as a kind of historical existence, and reveal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human rights. That is to say, in the specific way of existence of capitalist wage labor, capital freedom is embodied in the equal deprivation of the privilege of labor. In Marx's view, this kind of "special" and "historical right" must be developed into "universal" and "human rights".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当代建构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编号:10YJA71004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6;D0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国家专制性的思想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苗贵山;;历史主义对普遍主义的拒斥——马克思对“人权理想国”的解构[J];天府新论;2006年02期

3 秦龙;;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4 王虎学;万资姿;;“共同体”、“资产阶级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嬗变看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秦龙;;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历程及其内在旨趣[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阶段性问题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2期

7 王有炜;韩沛伦;;马克思与现象学“共同体人论”之比较[J];求索;2006年10期

8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社会停滞性的思想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0期

9 吴惠红;;马克思、恩格斯合理发展思想探析——基于共同体理论视域[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10 刘森林;;遏止虚无的两种路径:马克思批评施蒂纳的启示[J];学术月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6 张玉琛;;浅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吕国辉;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马蓥伯;;第一讲 为什么要认真读点马列原著?[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9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年[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州市工程学院 徐凤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3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7 华东师大哲学系 潘德荣;谁在制造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伍俊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N];学习时报;2007年

10 高放;马克思不是这个意思[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5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8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9 孙成竹;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6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8 宋强玲;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爱国;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看全球化[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义桂;马克思理论观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2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2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