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正义论之中国哲学的根基

发布时间:2018-03-08 11:20

  本文选题:正义论 切入点: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哲学具有经验性、归纳性与现实性,不像西欧哲学那样对事实与价值进行区分以及认定神的存在。从人类可以感觉、经验以及思考的层面,中国哲学被赋予理论化。因此,中国哲学是可以说明人类一般社会生活现象,并可以进行预测的智慧学问与实践学问,这不像西洋哲学那样是基于其自体的学问。中国哲学中的正义观念也具有现实性与经验性。在认定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差别后,再反映到社会构成原理上,进行等级化,即是中国的正义观念。如此,我们可以从"律"的意义层面上认识中国正义观念的概况。强调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法家也不否认社会等级身份的差异。这是因为在超越自身位置上试图定位的人间本能无论在哪个年代或者以何种形态都会树立社会的等级化,只是在形态上不同,这与传统社会的身份等级无任何差异。由于西洋的正义观念不能适当确定等级差别的客观基准,因此,与被变更为程序性的正义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洋哲学由于不能从重视个人自由与平等的价值相对主义中摆脱,因此树立这样的程序性正义观念是必然的。
[Abstract]:Chinese philosophy is empirical, inductive and realistic, unlike Western European philosophy, which distinguishes fact from value and recognizes the existence of God. Chinese philosophy is endowed with theorization from the level of human being can feel, experience and think. Chinese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that can explain the general social life of human beings and can be predicted. This is not like Western philosophy, which is based on its own knowledge.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Chinese philosophy is also realistic and experiential. After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ce of rank in real life, it is reflected in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composition and hierarchized. That is, China's concept of justice. So, We can underst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China from the meaning of "law". The legalists who emphasize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do not deny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hierarchy. This is because people who try to position themselves beyond their own position. The instinct, in any age or in what form, will establish social hierarchization, It is only in form, which is no different from the status clas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Because the western sense of justice cannot properly determine the objective criterion of hierarchy, therefore, Western philosophy is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relativism of value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equality, so it is inevitable to establish such a concept of procedural justice.
【作者单位】: 韩国国立忠北大学校法学专门大学院;
【分类号】:D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余文兵;;试论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的特点及其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5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丁成际;;荀子礼之功能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陆离;;俄、法所藏敦煌文献中一件归义军时期土地纠纷案卷残卷浅识——对Дх.02264、Дх.08786与P.4974号文书的缀合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7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尚学锋;;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赵生群;;《史记》三家注称引《左传》《国语》考校[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碧波;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国家形象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7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两个国家、两种多元正义论——M·沃尔泽与D·米勒多元主义正义论之初步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曹玉涛;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丁雪枫;;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直觉主义性质[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4 徐庆利;;公平、正义:公共政策制定的伦理学思考[J];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5 王西华;;罗尔斯正义论的本体论追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戴建华;;西方正义理论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姚大志;;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本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8 孙秀梅;;罗尔斯的《正义论》的价值基础——自由和平等[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9 夏庆波;;正义概念的政治哲学阐释[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张天勇;;走进“差异的正义”[J];哲学动态;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玉顺;;儒家正义论——对“义”范畴的现象学阐释[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小静;;代际公平的理论依据及其法律化[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3 朱小静;;代际公平的理论依据及其法律化之途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吕晓明;;罗尔斯正义论与公平正义价值观的确立[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5 姚大志;;何谓正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其他[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赵德余;;公正、效率与公共政策的价值逻辑——当代主流政治经济伦理学之比较及其对中国改革的政策含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7 包利民;;《罗尔斯篇》——试论斯特劳斯派对现代性学问的挑战[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超;;市场经济的非道德性与公正要求[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雪坚;;平等地享有良好环境——我国代内正义法律原理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10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郁军;“法与正义论坛”在甘肃开讲[N];检察日报;2005年

2 浙江大学 高靖生;正义论证范式的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冶进海;寻找通往正义的路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梁捷;两个博弈论学家之间的战争[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张国清;打造中国的罗尔斯产业[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谭彦德;商议民主与政治中的道德分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梁捷;价格包含一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姚大志;当代西方正义理论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徐友渔;诺齐克:实现平等不能侵犯权利[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江怡;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演变[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相文;规则正义的局限[D];复旦大学;2008年

2 丁雪枫;道德正义论[D];东南大学;2005年

3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5 宿晓;国际正义与全球正义辨[D];吉林大学;2006年

6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易小明;正义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肖明;当代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波兰;正义的张力[D];湖北大学;2013年

2 李琳;无产阶级正义论——《共产党宣言》及其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王涛;正义论视角下的辽宁省民生档案管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秦瑜;从《正义论》到《万民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文兰;女性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中差别原则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莉;刑事诉讼程序正义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杜梅;论哈贝马斯的正义思想[D];苏州大学;2007年

8 侯成强;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形式正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江欢;西方视野下的正义与平等[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舒明;我国公共资源的法律控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83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83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