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抗争政治兴起的转型背景——一个结构分析的框架及其应用
本文选题:抗争政治 切入点:社会转型 出处:《人文杂志》2014年12期
【摘要】:抗争政治的兴起,与国内社会经济转型息息相关。但若将后者的影响简单归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反应,如"人均GDP发展水平关键期"或基尼系数的影响,而不深究其背后机理,就易于成为转移责任的托辞。实际上,社会经济转型对民众抗争的影响,系通过"决策机制"、"政策执行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社会转型中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本身,起到了"动员"社会矛盾、推动冲突转型乃至升级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果能及时校正相关政策和调适机制,那么,民众抗争行为应可降到尽量低的程度。
[Abstract]:The rise of protest polit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ry. But if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is simply attributed to the natural respons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GDP development level per capita" or the impact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Without going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t is easy to become a pretext for shifting responsibility. In fact,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n people's resistance, It i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policy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nterest expression mechanism" and "right relief mechanism" that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with social transition play a "mobilization"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other word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f relevant policies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s can be corrected in a timely manner, people's protest behavior should be reduced to the lowest possible level.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对策研究”(08AZZ005) 国家行政学院委托项目“群体事件生成规律及其治理研究”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3 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4 肖唐镖;宏观体制与政策对乡村建设与治理的不利影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志平;质疑“人均GDP1000美元是道坎”[J];探索与争鸣;2005年09期
6 肖唐镖;陈达;;民众表达行动的转型及其政策含义——以G县企业军转干部为例(2000-2007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3 张泽;李鹏;;两岸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陈先兵;;维权话语与抗争逻辑——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苏君阳;;知识冲突与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曾润喜;王国华;陈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杨成虎;;政策分析中的人性理论[J];长白学刊;2012年02期
8 徐文锦;黄毅峰;;互联网:政治稳定的“双刃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9 海云志;;集体行动发生的三种解释路径及其简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刘燕舞;;农民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一个分析视角——以豫东曹村8队农民集体行动为个案[J];长江论坛;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5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付刚;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路路,李汉林;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J];东南学术;2000年02期
2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年07期
3 何开荫;农民减负:路在何方?——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乡镇机构进行配套改革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0年10期
4 王梦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5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王红茹 ,白津夫,任正晓,王小广,何厚宏;1000美元之后:增长还是衰退[J];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13期
7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8 江时学;“拉美化”是伪命题[J];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01期
9 ;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J];求是;2004年12期
10 于建嵘;社会冲突中的维权行动解析[J];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康;李德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J];求是;2006年23期
2 彭勃;;公民参与:和谐时代的公共政策机制[J];政治与法律;2007年03期
3 王满四,朱 琪,和丕禅;东西合作中要素西进的经济效应与政策机制[J];探索;2001年04期
4 任维德;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胡文涛;;十堰市总工会构建关爱劳模机制[J];工友;2005年12期
6 王春福;;改善民生与关照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J];理论探讨;2008年02期
7 张潇剑;国际私法上的公共政策机制之剖析[J];法学评论;2005年04期
8 孔祥恩;创新机制 优化投资软环境[J];政策;2001年09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文祥;郑丽莉;;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分析[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古建芹;李金荣;;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财税政策机制研究[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小俊;政策机制引导 激发青年活力[N];陕西日报;2012年
2 王光平;逐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记者 郑梦婕;探索土地高效利用政策机制[N];汕头日报;2014年
4 通讯员 王远;大理州山地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研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N];大理日报(汉);2012年
5 本报记者 孙惠楠;研究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的配套措施[N];贵阳日报;2013年
6 蓝讯;山西拟建立“以煤补农”政策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伊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向宏:国家减排政策机制更趋完善[N];通信产业报;2011年
8 曾雪蕾 记者 汪东平;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N];九江日报;2014年
9 记者 黄俊;明确目标 完善机制 落实责任 力争早日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N];闽西日报;2012年
10 刘玉录;政策机制是住房建设之纲[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永艳;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我国PPP项目政府政策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88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88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