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的概念:西方代表理论面面观
本文选题:代表 切入点:皮特金 出处:《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代表是政治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汉娜.皮特金的经典著作《代表的概念》问世以来,西方很多学者们加入到对代表的本质和内涵的争论中。皮特金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代表分为两个维度、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代表概念的理解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以选区为基础的授权、责任以及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同时,由于边缘少数群体对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代表制的不满,很多学者开始集中关注非地域性的群体代表制;但是上述几种研究方式都是以议会为中心来考察代表,无法把握现实中存在着的议会领域之外的代表形式,为了统合现实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代表现象,安德鲁.雷菲尔德试图作出一种一般化代表理论的尝试。为了更好地理解代表,建议应该对代表在不同领域或层次的内涵,做分类处理。这样既能体现出代表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又能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领域或层次中的代表,不致于发生领域的混淆或错乱。
[Abstract]:Representative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in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since Hannah.Since Pitkin's classic,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ve, many Western scholars have joined the debate on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Representative.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analysis, Pitkin divides the representative into two dimensions, five types, and on this basis,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mainly includes three elements: constituency based authoriz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a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dissatisfaction of marginalized minority groups with the traditional region-based representation system, man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non-regional group representation systems.Unable to grasp the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that exist outside the realm of parliament in reality, and to integrate the various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that exist in reality, Andrew.Reyfield tried to make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presentation theory.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presentativ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should be classified in different fields or level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协商民主与代表理论:一种质疑性研究”(09YJC810016)
【分类号】:D0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王平;;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圆融——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曾国安;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1年12期
5 杨龙;论沃格林的政治哲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潘德礼;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5期
7 高歌;国外有关东欧国家政治转轨的研究综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02期
8 张国清;如何挽救“他者事业”——福柯和伯林非理性哲学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张铭,苗爱芳;诺齐克保守自由主义国家观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唐皇凤;;价值冲突与权益均衡:县级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机理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成翼;肖贵;;雷蒙·阿隆的自由观——《论自由》的文本解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迎红;欧盟干预性权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毅;批判与超越——精英民主理论评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7 殷书良;论执政为民[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刚;苏联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失误及启示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3 储智勇;批判理性的意义及其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刘铁;伯林自由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孔晓香;中国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文波;传统 自由 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施晓花;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政治自由[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朱显有;《哭泣的别墅》案例分析[D];清华大学;2007年
9 刘思辑;论霍布斯政治哲学中人的双重困境[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胡素梅;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归与超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6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1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