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建设的影响
本文选题:主流意识形态 切入点:凝聚力 出处:《学术探索》2013年01期
【摘要】: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也经常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群体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群体意识形态既能够充当社会万能胶的作用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能发挥其社会离心力的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还可以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
[Abstract]:Group ideology refers to the collective concept of thought, value system, theory and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shar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Compared with the dominant ideology advocated by the ruling class, group ideology is usually a non-mainstream or folk social trend of thought.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group ideology is often subordinate and often ignore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people's ideology,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group ideolog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It has many influenc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 group ideology can act as a universal glue of society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It can also bring its social centrifugal force into play and conflict wit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it can also provide a tool for self-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y reflecting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分类号】:D09;B0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合;意识形态创新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11期
2 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意识形态观[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陈昌曙;实现信息化需要有观念的更新——兼论产业意识的特点和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袁铎;意识形态:弱化与强化——从思维方式的转变看邓小平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李丹;冷战后美国对华思想渗透的手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李志斐;;建国之初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5期
7 李辽宁;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导刊;2005年08期
8 刘明合;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年03期
9 司德坤;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J];理论探索;2004年01期
10 王安;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国两制”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6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7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乔东;管理思想哲学基础反思[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姚德权;基于执政安全视野的新闻出版规制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成;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信息心理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胡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3 胡明宇;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分析[D];苏州大学;2003年
4 陈新;江泽民宣传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鹏;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君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静;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模式的趋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建军;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9 曾艳;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政治意识形态与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袁兵;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D];武汉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2 张秀琴;论意识形态的功能[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1729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2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