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官员“亲民秀”的效应、成因与合理应用——基于剧场政治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0 04:28

  本文选题:“亲民秀” 切入点:剧场政治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摘要】:官员"亲民秀"作为一种彰显态度、表达情感的"剧场政治"行为,需辩证看待。顺应民意且符合媒介传播规则的"亲民秀"有利于塑造良好官员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强化政治认同,夯实合法性基础;而沽名钓誉的"亲民秀"则强化官民对立情绪,危及党和政府公信力,消弥合法性支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要求官民互动以彰显民主价值、培育人群互信,但仅对上负责的官员选拔任用机制、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导致伪、劣"亲民秀"泛滥。新媒体时代,应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构建民主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多向度、立体化的政绩考核体系,合理运用媒体工具,使"亲民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深度契合,从而塑造良性政治生态。
[Abstract]:Officials'"pro-folk show" as a manifestation of attitud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ater politics" behavior, should be dialectically treated.The "pro-folk show", which conforms to the public opinion and conforms to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rules, is conducive to shaping a good official image, enhanc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identity, and consolidating the basis of legitimacy, while the "pro-folk show", which is in favor of the famous "pro-national show", strengthens the antagonistic sentiment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Endanger the credibility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eliminate the legitimacy of support.The remoulding of the state and social relations requi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in order to show the democratic value and cultivate mutual trust among the people, but only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resulting in false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bad "pro-folk show".In the era of new media,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design of the top level of the system, construct a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mechanism for selecting and employing people, a multi-directional,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of assessing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make rational use of media tools so as to make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pro-people show" to be in depth accord with each other.Thus molds the benign political ecology.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南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Z021)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家峰;孔繁斌;;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建构:公共治理的实践命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魏姝;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7期

3 朱秦;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导向下的政绩考核体系构建[J];攀登;2005年02期

4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5 任建明;;政治秀泛滥的三类根源[J];人民论坛;2012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焦秀君;;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邓晓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宋晓荣;;探析邓小平的制度建党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郑文瑜;;从加强师德建设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祺国;;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霍跃;中国民间投资国际拓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伯特·D·普特南 ,虞大鹏,赵世涛,栾斌;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J];规划师;2002年08期

2 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1期

3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4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5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治海;《百姓与政治》评介[J];东岳论丛;2002年03期

2 夏立忠,李元书;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何占周;论邓小平的政治权威观[J];前沿;2002年10期

4 王秀素;论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维护[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5 释清仁;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扩大及意义[J];理论导刊;2002年05期

6 王东;论转型时期加强党的政治权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孙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共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J];学术论坛;2003年05期

8 李从熙,韩秀红;对加强和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9 张蕾;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权威[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10 唐昊;政治稳定的类型研究[J];学术论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侯风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动力[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与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紧跟;;试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条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振国;政治权威与民主、法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2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年

3 吴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萧功秦;驳中国经济崩溃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赵虎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性[N];学习时报;2005年

6 齐三平;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乌克兰转型中的宪政权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梁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发展中的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乔;《历史决议》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市委党校 匡永琼;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4 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许丽英;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有理想;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红光;政治权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强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窦蕾;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和谐推进机制的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玉森;要求型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冲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李荣华;政治秩序的社会成本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凤;中共构建政治权威的政治技术[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富荣;利益集团对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海昌;试论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29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29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