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17 23:26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 + 制度变迁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近年来意识形态研究日益受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视,其对制度变迁过程的影响也有了一些研究,但直接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二者关系的成果不多。通过博弈论研究发现,意识形态通过改变参与者个人收益预期,进而减少搭便车行为、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来影响制度变迁效率,即周期长短和进程快慢。为此,在制度变迁发生前、过程中、完成后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重视意识形态启蒙、宣传和推广工作,减缓制度变迁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顺利实现制度变迁。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ideolog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has also been studied. However, there are few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y using game theory directly.Through game theory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ideolog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by changing the expectation of individual income of participants, thus reducing the free-rider behavior and reducing the cos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at is, the duration of the cycle and the speed of the process.Therefor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work, slow down the resistance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smoothly realize institutional chang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9KRM028)
【分类号】:B03;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彦雨;陈坤明;;自然科学之意识形态蕴含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4期

2 蒋万胜;张凤珠;;个人观念、集体观念与制度变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李家成,李群芳;教育与产业的深层沟通和教育质量的生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刘新刚;;《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哲学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李立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牛菲;;“特殊的”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曼海姆对意识形态概念两重含义的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刘军;韩燕;;意识形态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王永年;关于剥削概念的理性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德国传统及其流变——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5 刘湘辉;周发明;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天庆;;世界历史性、社会实践及自身——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存在论断想[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姜迎春;;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陆益龙;;培育“三农”创业人才所需的政策支持[A];“培育创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曹东勃;;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两难困境[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保华;我国社区矫正的困境及出路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杨晓莉;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智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蒋万胜;杜鹃;;论非正式制度与大众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J];东南传播;2010年11期

2 罗必良;;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罗必良;曹正汉;张日新;;观念、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蒋万胜;李小燕;;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环保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江源;王蜜;;论教育制度的观念前提(上)[J];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J];哲学动态;1995年12期

2 黄应全;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苏平富;;技术理性: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4 马广利;;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4期

5 张世保;;“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探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6期

6 周民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J];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7 王代月;;马克思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2期

8 胡敏中;认识论研究能转换成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吗?──与俞吾金同志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9 洪波;技术与科学何以为意识形态?——哈贝马斯意识形态论探析[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汪行福;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J];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新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意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张恒寿;;孔子哲学思想述要[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7 梁澄宇;;浅谈系统论哲学的历史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凤才;;近年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唐文明;;在通往理想的途中 杨子彬先生的四条道路[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庆雨;;“原儒”思想变异与晚明个性提倡[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齐泽克 主讲 吴冠军 校译 陈台虎 整理;意识形态犬儒主义:被假设为相信的主体(摘要)[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王雨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与非哲学化[N];湖北日报;2005年

4 项国兰;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反思与探索[N];学习时报;2009年

5 鲁克俭;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N];光明日报;2002年

6 谢迪南;孔子和儒家是有距离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 巴黎第八大学教授 达伟·德拉克 巴黎高等政治院教授 让-费朗索瓦·西里乃利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孙琴安;萨特:谴责德累福斯事件就是左拉的事吗?[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 王建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探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一个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李应志;“断裂”的新“结构”思潮[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2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D];吉林大学;2009年

3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4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5 吕连凤;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6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明;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9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晓慧;“政治”哲学家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永欣;穿透意识形态幻象[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纪波;先秦至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历程批判论纲[D];河南大学;2005年

3 荣鑫;符号社会状态[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向周;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D];山东大学;2005年

5 苗品佳;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美娟;发展与疏离[D];苏州大学;2010年

7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蔡喜亮;限定与超越[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向益红;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诠释[D];湘潭大学;2007年

10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5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65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