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面向他者的“第三种文明”——论梁启超的现代性思考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8-04-19 13:57

  本文选题:梁启超 + 现代性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西方在晚清作为一个先进的"他者",打破了中国作为世界中心的迷梦,成为"现代性"的象征。梁启超的现代性思考在思想冲突与开阔眼界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对传统文化由批判到回归,最后形成化合他者的"第三种文明",这是一个对他者仰望、参照再到反观、对话的过程。面向他者、共同发展的"第三种文明"思路,表现出可贵的主体独立性及与他者的协调发展空间,它构成了非西方区域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为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最有力量的反思维度。
[Abstract]:As an advanced "oth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West broke the dream of China as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symbol of modernity.Liang Qichao's thinking on modernity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flict of thought and broadening of horizons, from criticizing to returning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inally forming a "third civilization" that combines the other. This is a look up to the other, referring to the other and then looking back at the other.The process of dialogue.The idea of "the third civilization", which faces the other and develops together, shows the valuable independenc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space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the other, which constitutes the unique modern experience of the non-western region.It provides a powerful dimension of reflection for the study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
【基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创新人才培植课题“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演变——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研究”(12QNCX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池云;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阅读梁启超《新民说》的一个方法论的试探[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3期

2 周宁,宋炳辉;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兴晖;;论清末民初词选对现代词史论著形成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刘光永;国民公德与宪政框架——梁启超的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10 李里峰;;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华北土改期间的整党运动[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董国俊;;依然活着的现代性——评王一川《中国现代学引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8 吴超;;“文化大革命”起源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付莹U,

本文编号:1773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73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2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