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公共”在西方政治哲学视域下的不同景观

发布时间:2018-04-20 03:41

  本文选题:公共 + 私人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由于对"公共"致思路径上领域义与价值义的差异,在西方政治哲学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公共观:一是自由主义的政治类型的公共观,关注点是如何有效地规制国家权力,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国家与社会的冲突关系上明显地偏移于国家一端。二是共和主义的道德类型的公共观,强调公民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德性和自治能力是免于专断统治的前提,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轴上偏移于社会一端。三是新左派公共政治哲学的"中间"(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类型的公共观,认为"公共"是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共享地带",在监约国家权力并赋予其合法性的同时,又提取私人领域的需求,并赋予私人生活以意义和价值。三种公共观各有利弊得失,在历史发展中出场的时序并不相同,并且作为竞争者和批评者的姿态应运而生,两两竞争的结果,无所谓输赢,而是相得益彰。三种公共观在实质上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只是每一方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Abstract]: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ing of domain and the meaning of value in the path of "public" thinking,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public views i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one is the public view of the political type of liberalism, and the focus is how to regulate the state power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freedoms of citizens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e confli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is obviously deviated from the one end of the state. The second is the public view of the moral type of republicanism,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virtue and autonomy of citizens in public political life is the prerequisite to avoid arbitrary rule, and deviates from the social end on the ax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third is the public view of the "middle" (the middle fiel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of the New left's public political philosophy. It is considered that "public" is the "shared zon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While supervising the power of the state and endowing it with its legitimacy, it also extracts the needs of the private sphere and gives meaning and value to the private life. Each of the three public views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sequence of appearance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not the same, and as the posture of competitors and critics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result of pairwise competition does not care about winning or losing, but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three kinds of public views are com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 in nature, but each party's focus and emphasis ar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任剑涛;;公共与公共性:一个概念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6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8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连增;;“私人领域”与“积极自由”[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吕铁力;《产床》及作者(英文)[J];Women of China;2000年09期

3 王中江;;化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矛盾[J];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04期

4 李建华;李好;;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道德和谐——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5 刘文宁;权力不应延伸到私人领域[J];党建;2002年04期

6 张爱军;李晓明;;公私权界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J.S.朱恩;孟凡民;;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辩证:关于公共福祉的重新争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余世喜;;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关系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2期

9 赵红全;论我国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J];理论与改革;2004年03期

10 赵红全;论我国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向平;个人信仰表达应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公民社会”的衡量[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的四个维度及行动逻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袁东;你首先是个公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沈湘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7年

6 陈怀远;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社会保障[N];大连日报;2005年

7 佛山日报记者 刘军艳;为自我释放寻求出口[N];佛山日报;2014年

8 黄显中;公德与私德[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陶东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明;公私权界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于淼;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渗透[D];吉林大学;2012年

3 熊力勤;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D];复旦大学;2011年

4 朱静仪;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D];扬州大学;2011年

5 罗素君;媒介情境理论视域下的私人领域公共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旭明;科层组织内行政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割据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朱大网;论市民法的私法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8 王传晓;博客—私人领域还是公共空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潘娜;从“私域”的消解看当前电视媒介的视域偏向[D];广西大学;2012年

10 雷鸣;公开的个人私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76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76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