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中的马太效应与普遍主义规范的关系
本文选题:马太效应 + 普遍主义规范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4期
【摘要】:从科学评审机制的角度分析,认为完全匿名评审机制中"马太效应"现象与默顿普遍主义规范无关系,非完全匿名评审机制以及完全公开评审机制中,当引起"马太效应"现象产生的优势因素符合能力评判标准,并且在公正、公平的评审环境下发挥作用时,"马太效应"现象与默顿普遍主义规范的关系相一致,反之,"马太效应"现象则与默顿普遍主义规范几乎都是相背离的。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tthew effect" phenomenon in the completely anonymous review mechanis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norm of Merton universalism, and the incomplete anonymous review mechanism and the completely public review mechanism. When the superior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Matthew effect" meet the criteria of competence evaluation and play a role in a fair and fair evaluation environment, the "Matthew effect" phenomen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rton universalism norm and the "Matthew effect" phenomenon. On the contrary, the Matthew effect almost deviates from the Merton universalism norm.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知识类型视野下的我国科学规范体系研究”(10YJAZH012) 华中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0AW014)
【分类号】:D0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启贵;默顿规范的困境与出路[J];新东方;200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艳;默顿规范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李晓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特点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晓辉;;《关于欧洲高等教育伦理价值和原则的布加勒斯特宣言》的解读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3 于雪霞;赵勇强;石春生;;国防科技奖励促进技术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4 高水红;共享的幻象——信息社会中关于教育知识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袁同成;;试析我国学术研究的量化考评制度[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陶范;;审稿专家的责任和权利[J];编辑学报;2010年06期
7 黎永莲;;科研量化考核的“道德异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高二旺;;试析默顿“无私利性”规范的渊源和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刘扬弃;;浅析科学界的社会分层[J];沧桑;2012年01期
10 缪成长;;默顿和齐曼的“科学共同体”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青海;;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纽带作用——读《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樊阳程;;机器发现与科学发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付恒阳;段联合;;论科学发现的非偶然性——默顿的科学多重发现思想评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郭荣茂;;科学制度与风险社会[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慧河;;默顿的科学规范在学术期刊编辑中的适用[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庞燕;胡胜利;;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教科书中有关科学家内容的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杨雄胜;张国法;刘旭;于成永;酆尘颖;;中国会计研究规范及其成效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10 程志波;李正风;王彦雨;;科学治理视野下的中国科学共同体:问题与对策[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5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约翰·齐曼的科学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晓锦;从技术理性到理性技术的嬗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曼;科学文化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吕娜;潜规则的功能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吴莹;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新探索[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田甜;1927-1965年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来平;试论当代科学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倾向[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2 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3 孙定建;论科学权威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林聚任;社会学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的策略和途径——默顿思想探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王民选;论新时期的无私利性规范——默顿规范重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6 杨立雄;黑客伦理、公有主义与声誉——对黑客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刘s鷖,
本文编号:1850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5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