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国家自主性的微观基
本文选题:国家自主性 + 微观基础 ; 参考:《欧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自国家理论在政治学中复兴以来,"国家自主性"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但既有的概念界定在行为体与结构之间的区分、国家偏好的判定以及国家偏好转换成公共政策的考察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可靠的微观基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在用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时难以建立将行为体、环境与结果联系起来的因果链条。鉴于理性选择理论可以很好地将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在此视角下"将人带回国家",把国家自主性看作中央政府核心决策者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其自身的偏好之间的一致程度。这一概念重构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战略互动,而且要求我们探究制度约束与个体动机之间的关系。
[Abstract]:Since the revival of state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autonomy has become a very popular concep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of existing concepts, such a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ctors and structures, the determination of national preferen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preferences into public policies. Due to the lack of a reliable micro basis,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autonomy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causal chain linking actors, environments and outcomes when used i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rational choice theory can be a good link between micro and macro,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can "bring people back to the country" and view national autonomy as the degree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public policies mad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ore decision makers and their own preferences. This concept reconstruction not only require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ctors and non-State actors, but also requires u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际合作机制和维护国家自主性的关系研究”(批准号:08CGJ001)的资助
【分类号】:D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4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侯作前;周鲁耀;王伟;;地方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法分析——兼论地方的经济调控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杨善发;;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吕明;;制度、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对法治“本土资源论”的一种补充[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贺涌;;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以前西方经济史的一个概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俊俊;;“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徐志华;茅丽华;;转型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唐清利;;私权与公权界限模糊领域的司法选择[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章于芳;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园园;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s,
本文编号:1868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6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