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功利主义自由原则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可能性
本文选题:密尔 + 功利主义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密尔为了保护个人在涉己行为领域的自由而提出的功利主义自由原则遭受了诸如伤害概念模糊不清、涉己与涉他行为领域的划分不可能、自由原则与功利原则相冲突的指责。密尔通过把伤害概念界定为是对他人或公众"明确的且可指定的义务"的违背、是对他人已经发生了的"确定的损害"和"可觉察得到的"损害,伤害的内容是指对他人应当认作权利的利益的伤害,以使伤害概念可能成为自由原则的基础;通过把"对他人的影响"区别于"对他人的伤害",使得涉他行为领域与涉己行为领域的划分成为可能;通过把于己无害的涉己行为界定为个体自我发展的行为、自由原则的适用范围只限定于成熟的人类及人类个体、自愿受影响不完全等同于自愿受伤害等来实现自由原则与功利原则的一致性。因此,密尔的自由原则具有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是基于密尔的许多"设定"为基础的,因此,密尔功利主义自由原则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可能性是有限度的。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utilitarian freedom put forward by Mill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dividual freedom in the field of personal behavior has been criticized such as the vagueness of the concept of harm, the impossibility of dividing the field of personal and other behavior,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and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B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injury as a breach of a "clear and identifiable obligation" towards another person or the public, Mill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finitive damage" and "detectable" harm that has occurred to others, The content of injury refers to the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which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rights, so that the concept of injury may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By differentiating "influence on others" from "harm to others", it is possible to divide the field of behavior involving others from the field of behavior involving oneself, and by defining self-development as behavior that is harmless to oneself,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is limited to mature human beings and human individuals, and voluntary influence is not completely equivalent to voluntary injury to achiev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and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Thus, Mill's principle of liberty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tect the individual's right to liberty. However, this possibility is based on many of Mill's "assumptions", so, There is a limit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Mill's utilitarian liberal principle protects the individual's right to liberty.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功利主义伦理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10YJA72001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当代道德哲学发展”(批准号:08BZX058)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伦理学与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批准号:2010B16) 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密尔对功利原则的辩护” 广西文科中心“特色研究团队培育工程”项目“桂商研究团队”
【分类号】:D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能为;;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和谐”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孙显元;;宽容释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汤燕;朱镜人;;约翰·穆勒功利主义教育观探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黄英;;从自由到平等的正义理论——读罗尔斯的《正义论》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吴从环;;改革后的中国国家社会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胡明督;;密尔政治思想浅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邓李峗;;密尔个人自由观探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刘金伟;杨桂宏;胡建国;;西方自由主义公平观评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永明;;以人为本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虞崇胜;;WTO与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之路[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4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王岩;;市场·政府·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由的实现[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蒋冬青;;权力结构重构:政府机构整合的必要路径——以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建立为例[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刚;;密尔的政治哲学[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付龙;;公共生活变奏的价值样态视域解读[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朱富强;;自由主义的复杂性演化及其普适性理解——兼论新自由主义的内涵考辨及其反思[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丹怡;解读约翰·密尔的自由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伟用;株洲网络举报模式运行中的争议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郭俊彦;民意表达: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维度[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超;中国法治进程中罪犯知识产权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赵天富;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与限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倩倩;罗尔斯“正义稳定性”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胜才;杨泽明;;密尔社会和谐思想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肖会舜;杨冬华;;自由的功利与功利主义的自由——密尔自由思想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肖凤良;李洪君;;功利主义与个体权利——密尔思想探微[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魏悦;;墨子和密尔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付翠莲;;密尔自由原则之诠释[J];集宁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6 杨晓;杨静;;论密尔功利主义体系中的权利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建明;;承继与超越——论J.S.密尔的功利主义自由观[J];学理论;2011年02期
8 童中平;;密尔自由主义思想述评[J];兰州学刊;2005年06期
9 陈胜才;杨泽明;;试析约翰·密尔的社会和谐思想[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张清;密尔论权利与功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小科;;《论自由》中的宗教片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春成;;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交锋:解读“仇和式治理”之争[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3 顾肃;;当代西方道德与政治哲学研究的若干热点[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刘长林;班彦美;;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比较研究[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孙君恒;;墨学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契合[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陈世香;;西方行政学视角中的管理主义公共利益观评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建森;;价值预设与叙述技术:罗尔斯“一般正义观”解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丁利;;社会正义理论:豪尔绍尼与罗尔斯的比较[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李建森;;价值预设与叙述技术:罗尔斯“一般正义观”解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包钢;正义:乌有之情与现实之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江怡;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演变[N];学习时报;2007年
3 文长春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独白到对话:动态正义观的确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庄俊举;缓解社会矛盾需要政府的干预[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何为正义?[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青年学者 江绪林;捍卫自由[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胡伟;民主仅仅是投票选举吗[N];解放日报;2007年
8 李海青;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公民参与[N];学习时报;2008年
9 梁捷;新一轮“正义”标准大讨论[N];东方早报;2010年
10 张国清;打造中国的罗尔斯产业[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连伟;密尔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耿兆锐;约翰·密尔的印度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清;正义与功利[D];武汉大学;2005年
4 晋运锋;当代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徐庆利;功利主义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5年
7 林奇富;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和英;析波普尔政治哲学之困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曹典顺;自由的尘世根基[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丹;卢梭政府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旭;论密尔的自由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2 刘业兴;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包聪会;密尔自由的功利基础[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兰玲;论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D];吉林大学;2012年
5 郭芳;论西方人权观念的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艳新;从普遍自由到个性自由[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林卫;在功利自由与多元自由之间[D];湘潭大学;2010年
8 高长思;论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D];重庆大学;2009年
9 高志华;论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黄骏;密尔民主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0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8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