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认同形塑——民族与国家

发布时间:2018-05-15 23:43

  本文选题:中国 + 民族国家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摘要】:在处理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建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建国之初,国家顶层设计中推行的一系列涉及民族问题的重大举措,如民族识别,少数民族人士参与国家高层领导,建立民族自治的政治制度,兴办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创制民族文字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高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地位,实现各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大家庭的建设与团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着这些举措的实际操作与推进,国家与地方民族也形成密切的互动与认知,最终形塑了少数民族在在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国族身份以及国家与民族的双向认同。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created valuable Chinese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sta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series of major measures concerning ethnic issu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tate, such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ethnic groups, the particip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s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litical system of national auton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These measures have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atus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realizing the equal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unity of the national famil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actual ope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se measures, the state and local ethnic groups also formed a close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 and finally shap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modern nation-state, as well as the two-way identity of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分类号】:D0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凡军;;整体性治理:一种压力型治理的超越与替代图式[J];江汉论坛;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2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贺奇兵;潘琴;;我国村民自治的困境与脱困——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之再改进[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任慧颖;论我国第三领域的当代建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柏峰;;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梁文生;;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9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10 徐爽;思想的歧途——法学方法论中的德、法风格及历史主义倾向[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3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4 龚春明;;反思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归因研究的方法取向[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王十禾;;“网络民声”本体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7 任映红;张鸣;;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的更替及内在影响——浙江XF村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重读毛泽东《组织起来》[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10 禹江;;民族危机下的中国自由主义——以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钱学云;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法律建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舒畅;法治的控权机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麻雪兰;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信任问题的分析与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邹媛;转型期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丛丛;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初步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涛;川北S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吴金鸽;少数权利的多元分化与整合[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年02期

2 徐志国;;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化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05期

3 曾凡军;;从竞争治理迈向整体治理[J];学术论坛;2009年09期

4 曾凡军;;论整体性治理的深层内核与碎片化问题的解决之道[J];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5 Tom Christensen;Per L鈋greid;张丽娜;袁何俊;;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9期

6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0期



本文编号:1894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94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