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效应的机理与基本内核
本文选题:传播效果 + 政治传播效应 ; 参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摘要】: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eds to go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study of media center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 and return to the political activity itself,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olitical activity and be interpreted by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a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with strong political purpos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This process cannot be a natural cycle of information, so the media can never be at the centre.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annot go directly to the microcosmic attitude of social members, but always focuses on the macro political governance effect. Thus, to promot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form public opinion and build political legitimacy will become the essential stipul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effect. That is to say,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to promot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form public opinion and construct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to test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we must base on these aspects.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ZD075) 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创新团队(政治传播)”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206;D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3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毛振军;;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意的应然表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丁煌;李晓飞;;逆向选择、利益博弈与政策执行阻滞[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詹绪武;;建构“政府新闻学”的基本问题[J];今传媒;2008年05期
7 李晓林;;电视新闻辩论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今传媒;2010年08期
8 张广辉;;意识形态合法性面临的困境及其超越[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9 朱玉芹;朱丹凤;;从“意见表达”环节入手化解公共冲突——以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10 蒋政;;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区基层民意机制的探索性创新——对盐田区民意畅达模式的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2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区基层民意机制的探索性创新——对盐田区民意畅达模式的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张玉;唐良凤;;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何军;;有效性: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治理绩效基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5 徐湘林;;政治发展、政治变迁与政策过程——寻求研究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欧阳云玲;;大众媒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分析——以广州垃圾焚烧事件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国胜;;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的构建——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于洪生;;稳定与发展:新中国在破解历史难题中前行[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周W,
本文编号:1895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95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