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蓝图与中国策略——康有为、梁启超启蒙思想之比较
本文选题:康有为 + 梁启超 ; 参考:《理论探索》2013年05期
【摘要】: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两人对于救亡图存的设计沿着全球规划与中国策略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乃至对立。康有为推崇平等,梁启超向往自由。康有为主张"开民智",梁启超在主张"开民智"的同时,呼吁"兴民权"。康有为秉持世界主义,梁启超坚守民族主义。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诸多差异乃至分歧,有性格或表述方面的原因,更源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审视以及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抉择。
[Abstract]: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co-led the Reform Movement and became the leader of the reformists. The design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death has been developed along two different paths of global planning and Chinese strategy, showing the differences and even antagonis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Kang Youwei advocates equality, while Liang Qichao aspires to freedom. Kang Youwei advocates "opening up people's wisdom", Liang Qichao advocates "opening up people's wisdom" at the same time, calls for "promoting civil rights". Kang Youwei adheres to cosmopolitanism, while Liang Qichao sticks to nationalism. The reason why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s thoughts present many differences and even divergences are the reasons of personality or expression, which are more from the examination of China's social reality and the thinking and choice of China's way out.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分类号】:D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其厚;西方传教士与近代民营出版业的崛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陈黎明;;“新民”视野下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肖北庚;;论法治政府之外在规定性[J];河北法学;2007年02期
4 刘吉涛;;祭奠,礼仪还是权利?——基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角度的考察[J];河北法学;2009年11期
5 田慧武;;从政治发展角度透视“五四”政治文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张兆勇;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分类及理路——兼论吴敬梓对儒学重建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张文涛;;从“革命排满”到“大、小民族主义”——试论梁启超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程立涛;苏建勇;;“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李金和;;平民化:梁启超“新民说”的人格取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奇志;;清末民初“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生成及其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黄海涛;孙建民;;明清时期新民本主义经济伦理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6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8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9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执前;从康有为到梁启超:中国近代权利观的产生与变异——以西方自然权利学说为参照[J];船山学刊;2004年01期
2 费路;论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陈立平;;康有为社会结构正义论[J];传承;2009年22期
4 王杰秀;;康有为进化论思想的二重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李厚甫;;来文生:《梁启超和近代中国思想》[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0年05期
6 任军;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J];史学月刊;1996年01期
7 喻忠恩;论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吴爱萍;;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黎明;;试论梁启超的民权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10 梁淼隆;;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为例[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2 许纪霖;;从国民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思想史研究室[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5 王中江;;进化主义与中国近代的保守、渐进与激进[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喻大华;;论晚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实践与认识误区[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闫润鱼;;试论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1890~1949)[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老虎;;若论新旧转茫然——论陈三立的政治新旧观兼及近代新旧之争[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志栋;;试论非宗教运动的思想史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方奎;梁启超、孙中山政体理念的变化及启示[N];学习时报;2008年
2 魏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青岛日报;2008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郑师渠;梁启超:近代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N];北京日报;2009年
4 姜广辉;晚清公羊学案[N];光明日报;2008年
5 侯且岸;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神秘面纱[N];北京日报;2006年
6 章可;舞台虽大,中国何处容身?[N];东方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甘阳: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8 “宣讲家”网站编审 隋喜文;从大同“四有”到民生“五有”[N];北京日报;2008年
9 慕岳;高山抑止论大师[N];固原日报;2008年
10 姜鹏;认识自我不应脱离“他者”[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冯江峰;清末民初人权思想的肇始与嬗变[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张晓溪;启蒙与醒世[D];吉林大学;2007年
7 允春喜;黄宗羲民本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乐斌;社会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梁启超之政党观浅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曾新林;论“流质易变”表象背后的不变本质[D];苏州大学;2009年
3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强;梁启超民权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杨华岳;论梁启超“新民”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广州大学;2008年
6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7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8 孟家辉;浅析康有为的平等观[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春波;梁启超政治哲学思想探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黎玮;公德利群 私德修身[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0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0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