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传统身心安顿之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8-06-09 02:00

  本文选题:身心安顿 + 传统文化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10期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心安顿之道。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立足于现实而非宗教的虚幻的身心安顿之道。儒家通过内圣外王之道,以立德、立功、立言三种方式实现了人生内外价值上的不朽;借助血缘亲情,使家庭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场所,并在血脉的延续中实现了对实体生命必然终结的超越。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儒家乐于亲近自然,他们共同在山水田园的审美追求中获得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中国古代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安顿人的身心。这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方法,立足于当下即是的人本主义追求,包括了内圣与外王的结合、血缘亲情的依托、山水田园的审美追求。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need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way of mind and bod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ursuit of humanism i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s people with an illusory way of settling down based on reality rather than religion. The Confucianists realized the immortality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value of life through the way of internal, holy and external kings, and made the family become the place where people put their hearts and minds by virtue of their blood and kinship. And i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blood to achieve the physical life of the inevitable end of transcendence. Taoism advocates conforming to nature and the Confucians are willing to be close to nature. Together, they have gained absolute spiritual freedom in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The practice in ancient China has proved that these methods can settle people's body and mind effectively. This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eople of the present age. These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pursuit of the present,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of inner and outer kings, the support of blood kinship and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03)
【分类号】:D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茂洋;;《聊斋》的宗教美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2 陆建华;孙以楷;;以道观礼——老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詹向红;论老庄生态智慧与生态旅游价值取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梁静;;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荣辱观的超越——从传统理想人格结构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转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王蓉;科举制对文化教育的激励作用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许悦;丁山;;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杨国宜;肖建新;;略论《道德经原旨》的帝德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欧阳丹丹;;庄子丑学与西方现代派丑学之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陆华;;民族精神的伦理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吴启坚;;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器物训释疑义举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智广元;;老子之“道”与现代科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罗道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艰辛探索[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车传波;;论政府信用[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7 左芳;;世纪之交多样性世界文化里的中国影视——民族性与国际性背景下的女性叙事话语[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李天道;;《周易》“易”变生化流思想与比较文学变异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黄顺力;;闽台海防文化论纲·绪论[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10 董志强;;析老子“道象”论——源初存在境域的揭示与呈现[A];东方丛刊(2004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七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8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一博;世界足球区域格局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莎;老子“道”的管理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朱晓燕;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的企业文化变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韩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艳红;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芳苹;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由之;品味“清欢”[J];中国民政;1997年06期

2 张党恩;王华耀;;应开明的绿色建议[J];人民政坛;2010年11期

3 李光平;瑶家珍珠椒[J];学习导报;2003年10期

4 李晓婉;回归自然的人生取向与山水田园诗审美境界[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梁志刚;;王维前后期诗风变异探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6 陈秀忠;;建设江北文化大区初探[J];宁波通讯;2004年03期

7 陈思炳;;“十乐”可延年[J];江淮;2008年01期

8 秦中吟;;壮丽崇高和谐美的政治抒情诗典范——试谈毛泽东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词[J];中华诗词;2010年04期

9 徐勇;;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题——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谈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学习月刊;2010年18期

10 保育钧;余清楚;;山水田园竞风流——宜春地区发展县域经济见闻[J];江西政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培钧;;山水田园,诗人心灵的家园[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2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四讲 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诗佛”王维[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湖涟漪;;粥中茶色[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4 罗剑;;从毕节地区布依族服饰的演变谈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唐玲玲;;论稼轩词的排忧适性意识[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6 章飞;;骨干教师亲子共创学习型家庭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7 匡海波;陈小荷;;唐诗文本自动分类的算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武淼;姬嘉伦;;从苏州园林看中国园林之美[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9 蔡君;苏雪痕;;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田园景境[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施光华;;徐霞客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A];徐霞客研究(第18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永佳;漾濞着力打造山水田园特色幸福家园[N];大理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周巍;建设湖南一流的山水田园县城[N];郴州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鑫 通讯员 刘艳琴 王海波;向山水田园化城市迈进[N];邯郸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唐浩轩 实习生 钟文平;建设山水田园南充城 打造生态宜居美家园[N];南充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涂序波;山水田园一幅画 城镇村落一体化[N];大理日报(汉);2011年

6 记者 徐宁;政协谋划山水田园城市[N];云南政协报;2010年

7 记者 谢雯 刘春;大邑:争创“现代山水田园城镇示范区”[N];成都日报;2010年

8 张永祥 李晓鸿 张枥;县城瞄准新定位:山水田园桂花城[N];南充日报;2010年

9 胡国华;登高望远 享受山水田园生活[N];成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卢秀丽;在山水田园间飞翔[N];红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权美花;高峰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张震英;姚贾诗论[D];河北大学;2003年

3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培;宋代山水田园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饶迎;试论晋宋山水田园诗[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国庆;试论晚唐山水诗[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高东;姚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永成;华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夏汇苗;宋代吴县范氏家族文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7 许晓燕;钱澄之闽粤桂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潘敏;李郢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谷利平;回族词人丁澎及其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马缘园;王维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8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8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