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的创造与新世界的失序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 + 经济增长 ; 参考:《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05期
【摘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创新也会导致激进的社会变革。现代社会的悲剧性困境在于,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而维持政治稳定,但技术进步又是造成社会和经济断裂的根源,从而威胁政治稳定。这种内在的张力在每隔几代就会发作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中显现出来。本文结合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历史,试图说明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和日本福岛核泄漏等灾难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越来越强的能力所造成的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激增。
[Abstract]:Promoting innov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also lead to radical social change. The tragic predicament of modern society lies in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thus maintain political stability, b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sour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reakage, thus threate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This inherent tension is evident in the recession and social unrest that occur every few generation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history of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attempt to explain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isasters such as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in Japan is a surge in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human capabil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
【分类号】:D0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争平;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J];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01期
2 何精华;政府制度均衡:经济转型期政治稳定的关键[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7期
3 聂运麟;社会的流动、分层与政治稳定[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4 张杰;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关系理论述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唐昊;政治稳定的类型研究[J];学术论坛;2004年03期
6 胡键;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J];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冯涛;;论政治冷漠的涵义、原因和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8 吕丽莉;董科;陈大勇;;政治合法性对政治稳定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李国棠;;论理想的民主政治人格[J];改革与开放;2009年07期
10 王志勇;;政治稳定视野下“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2 伯特尔·奥尔曼;张双利;;政治科学是什么?它又应当成为什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3 王晓曦;黄国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斯密政府理论的应用[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康瑞华;陈丽华;;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及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柴宝勇;;论政党制度的分类、比较与评价标准[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6 刘晖;;腐败感觉指数的理论、方法及其评价[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祝灵君;当代比较政治学热点:经济与政治相关度研究[N];学习时报;2008年
2 潘玉兰;对秩序的新认识[N];学习时报;2011年
3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 李英田;经济增长是政治合法性基础吗?[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陈亨有;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N];闽北日报;2005年
5 雅格布·斯文森;腐败八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汪向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责[N];西安日报;2006年
7 [美]埃里克·维纳 水木 编译;盲目的民主意味着持续的绝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尤剑平 孙秀芝;橄榄型社会结构利于和谐社会建设[N];大连日报;2005年
9 元正;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赵忆宁 ;“如果中国醒来,,她将震惊世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严俊;民主的价值及其条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孟军;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马群;民主转型与民主的可持续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付刚;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棉管;行动中心制度主义:重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季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声;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蔡艳宏;对政治冷漠积极意义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吕燕;试论亨廷顿稳定民主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怡洪;当代西方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郝海侠;全球化进程中公民与政府的互信与回应[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邱瑛;论儒家民本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韩平;麦迪逊政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彭卫战;政治冲突论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卫立浩;论董仲舒政治哲学[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10 梁闻菁;参与民主理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启示[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2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3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