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近代中西人格平等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7-02 20:31

  本文选题:近代中西 + 人格平等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年12期


【摘要】:人格平等思想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逐渐形成的。从比较的视野考察,中西人格平等思想有很大的关联性,中国近代是在引进西方平等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的人格平等法律文本。但是,在废除等级制度的过程中,中西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西方构建了个体人格平等法律关系,而中国的平等观更关注以国家群体为本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近代构建人格平等制度的历史情境不同,在几千年的国家和家族本位传统中和近代艰难的社会时局下,近代中国追求人格平等更需要以国家利益的实现为前提。
[Abstract]:The thought of personality equality was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abolition of the status hierarchy system in both the West 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the thought of personality equal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s great relevance. In modern China, the legal text of personality equality in China wa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ought of equali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abolishing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constructed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equality, while China's view of equalit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 group as the standard.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ituations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personality equal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modern times,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national and family standard tradition and the difficult social situation in modern times. The pursuit of personality equality in modern China is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土地法律历史变迁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2YJA820003)
【分类号】:D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严昌洪;近代东南社会“贱民”群体的复权意识与复权斗争[J];史林;2005年04期

2 夏勇;从人道到人权[J];社科信息文荟;1995年07期

3 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J];政法论坛;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强昌文;范德安;;底线伦理与权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赵丹;;我国检察机关职权范围与领导体制的演变[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吕健;赵伟;;孟子道德自律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8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延军;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玉泾;我国司法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锋;人格权请求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婉君;论堕民解放运动的发轫[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俞婉君;贱民捐资办学的创举:绍兴同仁小学的历史地位[J];史学月刊;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国;利益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2 黄毅峰;;政治学视阈下的社会冲突根源——对西方政治学界关于社会冲突根源诸种解释的梳理(上)[J];党政论坛;2010年04期

3 G·C·劳里;T·莫多德;S·M·特莱斯;易林;;族群、社会流动与公共政策:美英比较[J];世界民族;2007年02期

4 李亚凝;田荔枝;;基于交叉学科视角对和谐权理论的重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陈春莲;;国内外学者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研究综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西克;;政策学小词典[J];政策;1996年02期

7 杨冬;;无歧视社会的自由观念——自由观念与歧视观念的对立与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1期

8 曾金胜;;西方“三大预言”认同度调查[J];人民论坛;2009年06期

9 钟诚;;略论晋商的政治情感与习俗及其现代转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吴静;;浅谈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内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朝慧;严复的群己观与社会整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0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90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6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