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过渡视角”下的知识社会学路径——评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Abstract]:Through his study of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process since the Middle Ages, Karl Manheim, a famous German sociologis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mergence and variation of ideology. Moreover, the sociological science of knowledge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deology without reference to value". Mannheim's representative work o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deology and Utopia, has received sustained atten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this book, Mannheim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unconscious" to "conscious"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used as an analytical path to study the sociological problems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subjec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nheim'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an be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first,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unconscious" to "conscious"; Thirdly, the other questions about consciousness caused by ideology are entered into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D091.6;B0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施惠玲;我们应当从知识社会学汲取什么——“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其讨论[J];东南学术;2004年06期
2 杨生平;;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东岳论丛;2010年06期
3 姚大志;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哲学的实质和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5期
4 崔绪治,浦根祥;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J];教学与研究;1997年10期
5 张建忠;;曼海姆意识形态思想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韦国强,安(山岂);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J];社会;1984年04期
7 欧阳英;程晓萱;;在知识、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关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深层次剖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俞吾金;;曼海姆与霍克海默关于新意识形态概念的论战[J];学术月刊;1992年06期
9 杨生平;;试析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忠;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波;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D];安徽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5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李遥;;桐城六尺巷传说的人类文化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徐颖;;认同理念及其当代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任晓;;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崔俊杰;;乡政村治下的“村法”研究——立足于对3个乡村的调查[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何林;;多样的“天堂”之路——茶腊村三个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礼[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常宏;;作为认知模式的草原文化理论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整合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5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马燕;;清真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7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谢爱华;;神圣与世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宗教学研究[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10 郭淳彬;;文化多元发展视角下规划的作为与无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郑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训剑;侨乡的巡海大王崇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建成;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林建成;黄漫娥;;知识社会学对社会思潮形成演变的考察及其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钱厚诚;;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刘宏松;;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解读[J];德国研究;2006年01期
5 夏世杰;;科学知识社会学思想之源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张汝伦;柏林和乌托邦[J];读书;1999年07期
7 石敦国;唐忠宝;;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求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万象客;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潮的视角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9 杨战强;;对曼海姆所述意识形态的层层认识感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10 石倬英 ,郭强;知识产生的微观机理考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翠宝;;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历史理论[J];哲学动态;1988年07期
2 原宗丽;;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理论探索;2009年04期
3 莫秀凤;;齐泽克意识形态与人的存在、死亡和自由[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钱厚诚;;试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沈江平;;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考量[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3期
6 何根灶;意识形态概念新探[J];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7 薛迪群;;略论意识形态的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8 安利;无意识的意识[J];百科知识;2005年10期
9 王锐生;;是实践唯物论还是物质本体论?[J];哲学动态;1988年12期
10 崔伟闳;潘建雄;姚剑波;朱惠萍;张昭;汪行福;;在自我更新中寻求新的哲学思维——上海首届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学术月刊;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梁澄宇;;浅谈系统论哲学的历史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梁澄宇;;浅谈系统论哲学的历史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恒寿;;孔子哲学思想述要[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7 王凤才;;近年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唐文明;;在通往理想的途中 杨子彬先生的四条道路[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张曙光;;“话语”、“道理”与“秩序”[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10 周孚政;;“天不变,,道亦不变”新解[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齐泽克 主讲 吴冠军 校译 陈台虎 整理;意识形态犬儒主义:被假设为相信的主体(摘要)[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王雨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与非哲学化[N];湖北日报;2005年
4 项国兰;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反思与探索[N];学习时报;2009年
5 鲁克俭;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N];光明日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 巴黎第八大学教授 达伟·德拉克 巴黎高等政治院教授 让-费朗索瓦·西里乃利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孙琴安;萨特:谴责德累福斯事件就是左拉的事吗?[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儒学与当今全球性三大难题[N];北京日报;2007年
8 李承贵;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谢迪南;孔子和儒家是有距离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2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4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5 吴兰丽;社会时间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9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连凤;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永欣;穿透意识形态幻象[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纪波;先秦至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历程批判论纲[D];河南大学;2005年
3 徐向周;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D];山东大学;2005年
4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荣鑫;符号社会状态[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苗品佳;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8 蔡喜亮;限定与超越[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向益红;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诠释[D];湘潭大学;2007年
10 黄光秋;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实践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6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3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