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与权力转化
[Abstract]:Bao Gangsheng believes that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state governance is related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 incentive compatible contracts between officials and civil communities. Chen Huirong believes that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should transcend and penetrate the society to realize rationality, autonomy and embeddedness. At the same time, society should balance and balance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rule of law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Overall, the state and society share power to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national governance. Huang Qixuan believes that effective national governance, on the one hand, to prevent the economic power of land and capital groups to infiltrate into the political field, or even control the political field; On the other hand, political power should be prevented from infiltrating, controlling and monopolizing economic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Good national governance should establish a barrier between power and avoi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and economic power. According to Zhu Tianbiao, the interactive history of nation-state and capitalism is actually the history of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state management, from the partial acceptance of the society by the rulers to the acceptance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from the rule of the state to the governance of the state. Historically, neoliberalism does not necessarily promote national governance, on the contrary, there is a clear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分类号】:D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瑞莲;徐婷婷;;金融的社会性及其伦理诉求[J];商业研究;2010年01期
2 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J];财经科学;2007年04期
3 张德荣;陆云航;;“和谐社会”的深层解读:立足于可能性的制度改革[J];当代财经;2009年11期
4 缪因知;;国家干预的法系差异——以证券市场为重心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5 应展宇;;美国商业银行治理:政治经济视角的一个历史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6期
6 应展宇;;中美金融市场结构比较:基于功能和演进的多维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9期
7 尹利永;黄珊珊;;金融发展理论和马克思货币资本理论:基于比较的考察[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8 陈健;;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传统[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叶竹盛;;非正式规则与法治:“中国难题”的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戴艳萍;徐加根;;银行股权结构竞争性均衡分析:控制权收益模型[J];财经科学;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时磊;杨德才;;决策群体、竞争规则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史的再解释[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徐晓萍;李猛;;3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逻辑——基于新比较经济学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玲玲;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投资银行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关宇;法治缺失经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武磊;融资约束对中国企业实质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大为;中国金融体系低效率下的经济高增长:理论解释与经验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李保民;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安岗;东亚奇迹、危机与复苏[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陈晖;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孔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胡旭阳;投资者保护与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丽;工商企业信用制度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D];广西大学;2007年
2 姚瑶;政府关联型企业公司治理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周鹏;从股权分置改革看中国企业家行为的制度环境约束[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4 李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尚宗元;能值价值理论及其价值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东昌;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赵同亮;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秋益味;中国内地典当存在的价值[D];烟台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孝;新自由主义简史[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11期
2 王宏伟;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三篇短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11期
3 刘元琪;社会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12期
4 李其庆,庄俊举,季正矩;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6期
5 威廉·K.塔布 ,吕增奎;新自由主义之后还是新自由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6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6期
7 孙祥,林雪馥;“自由”的艰难定位——试析新自由主义内部在“自由”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分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罗文东;新自由主义剖析:实质和影响[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9 李强,庄俊举;历史地、全面地研究新自由主义(一)——专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2期
10 吴易风;略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菁;洪灏;;新自由主义的由来、本质特征及其影响[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陈惠雄;;主义与问题:新自由主义辨析——兼论“主体-社会”互构的人本经济哲学理论向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朱奎;王丽娟;;新自由主义之后:后新自由主义,还是后资本主义?[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4 白雪秋;;从理论缺陷到实践灾害:新自由主义难逃失灵宿命[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炳炎;;国际金融危机后再认识新自由主义[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6 郭志琦;;绝不容许曲解邓小平的理论——评中国新自由主义学者们的一个惯用伎俩[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吴易风;;和青年朋友谈谈新自由主义问题[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8 刘文霞;;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由增量改革到整体推进的影响[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代敬;;排除新自由主义的干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10 李传桐;;新自由主义与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2 王熙;从经济思潮传播到意识形态扩张[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亚凡;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哈耶克自由观审视[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玲;新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D];新疆大学;2008年
2 刘琼;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姚毅;应对新自由主义威胁的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策略[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秋霞;新自由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刘世衡;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召国;剖析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实践及其启示[D];武汉大学;2005年
7 段军;试析美国新自由主义[D];新疆大学;2006年
8 撖其籍;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与贫困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张玮;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后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邵志德;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机制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7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0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