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产阶级理论的两种范式及其意义——以“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范畴为中心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middle class has two paradigms: class structure and class constit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structure, Marx refers to the intermediate class as referring to the petty bourgeoisi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composition, Marx refers to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tratum.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Marx used differ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to analyze the class situ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Marx mainly analyzed the middle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structure, thus predicted the trend of petty bourgeoisie bankruptcy. In his later years, Marx also analyzed the real middle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structure. Marx's theory of class constitution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but they did not fully understand Marx's theory of "class composi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trogression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lass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本论》手稿的经济学哲学思想新探”(11CZX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中间阶层”概念探讨[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杨国鹏;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状况及其制度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高寿仙;;“行业组织”抑或“服役名册”?——宋代“团行”和明代“铺行”的性质与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管斌;;中国经济法学总论30年研究:关键词视角[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5 王询;中国与欧洲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组织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6 胡倩燕;俞小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吕国光;高贵忠;;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分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孟天广;;社会分层与政治态度层化——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效应(对1990—2001年的分析)[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4期
9 苏熠慧;;从“失语”到“用脚投票”——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建构[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10 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3 师文兵;;汤普森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经验范畴分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建洲;;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私营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一种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7 于宁;;我国房地产市场主流客户趋势研究——基于对上海中产阶层收入水平、职业类别、生活方式的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严霄云;魏钦恭;;从“自在”到“自为”: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的维权历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严霄云;;新产业工人阶层视角下的杭州农民工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韦小鸿;;刍议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丁向东;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清花;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渠道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静;政治制度转轨后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敬翔;工业民主析论[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霞;现实的表达 理论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成成;中国当代“中产”现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杭静;民间资本与“经济奇迹”[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战利;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赵磊;;如何认识“中间阶级”[J];理论参考;2002年12期
3 于海青;;美共领导人谈美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J];理论参考;2002年12期
4 肖爱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J];求实;2003年04期
5 刘俊杰;论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6 王新颖;;全球化给美国阶级结构带来的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0期
7 王菊;黄斌;;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8 林光萱 ,黄惠莲;越南南方农村的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革命[J];东南亚研究资料;1982年04期
9 吴国庆;;法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J];世界知识;1984年10期
10 金宗美;;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发展[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昀献;;阶级结构新变动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影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2 简修炜;夏毅辉;;魏晋南朝庄园社会的阶级结构述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迈克尔·茨威格 楚全 摘译;美国的阶级结构与政治[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N];学习时报;2001年
3 吴英;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本文编号:2419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1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