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与后启蒙
[Abstract]:Although we can ignore the fact that new words are constantly reminding ourselves of "how old" on the Internet, as "the son of the times", we cannot get rid of the identity question of "who I am". A certain name for today's time is an answer to "how to know yourself", which concerns insights in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 Just as Benjamin's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era" was further developed into the digital age in the post-modern era, as in the image age, all new names were embedded in the logic of late capitalist culture and reset under this old problem. In this sense, the microage opens a new window. The quickness based on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et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基金】: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微文化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CS-2014-A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芒,张宝明;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陈义华;;庶民学派查特吉对民族主义与后启蒙价值关系的再审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柴明俊;浅谈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启蒙期文学[J];现代日本经济;1990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立波;;从“原理”到“导论”:哲学基本观念的变迁[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杨四平;当前新诗的城市诉求[N];安庆日报;2005年
2 王桂妹;启蒙,世世代代的“战斗”[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仝春建;产品创新 资金运用[N];中国保险报;2004年
4 吉彤;思想的历史与解说[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刘继保;对20世纪启蒙的解构与批判[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杜非;后启蒙时代的自觉与唤醒[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研;批评家不应该为了名利而争吵[N];辽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京一;想象的“异域”[D];山东大学;2010年
2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幼萍;带刺的蔷薇[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苏晋;二十世纪中国启蒙文学局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薇;后现代法学述评[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桑盛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启蒙话语的流变[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3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3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