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理解自由的第三条道路——论伯林的自由观及其人性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9-05-11 23:14
【摘要】:伯林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坚持对个人自由的捍卫。在他看来,自由即"消极的自由"而非积极的自由,也叫"政治的自由",指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行动的领域。伯林在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实现了辩证的融合,他抛弃了理性主义的决定论及一元论逻辑而继承了其客观性的思想(即承认自由的价值),抛弃了浪漫主义的唯意志论而继承了其多元主义的积极遗产,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理解自由的第三条道路。
[Abstract]:Berlin insisted on defending personal free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etaphysics. In his view, freedom is "negative freedom" rather than positive freedom, also known as "political freedom", refers to a person can not be hindered by others in the field of action. Berlin achieved a dialectical integration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romanticism. He abandoned the decision of rationalism and monism logic and inherited his idea of objectivity (that is,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freedom). Abandoned the romantic will theory and inherited its positive heritage of pluralism, in a sense, it provides the third way to understand freedom.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资本双重性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4BZX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资本逻辑批判及当代价值研究”(13YJC720017)
【分类号】:D0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文喜;自我的幻像——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2 马德普;王敏;;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论伯林遇到的挑战及晚年思想的转变[J];政治学研究;2012年03期

3 郝立新;伊赛尔·伯林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J];哲学动态;1998年01期

4 张国清;在善与善之间: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4年07期

5 贾丽民;;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维方式意涵[J];学习与实践;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照;倪永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体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郑维伟;;反基础主义、想象力与群体认同——试论理查德·罗蒂对女权主义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陈根发;;论柄谷行人“阅读马克思”[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5 龙卫球;;法治进程中的中国民法——纪念《民法通则》施行20周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1期

6 金自宁;;公共空间与政治自由的实践——解读阿伦特“积极自由”观[J];比较法研究;2009年01期

7 徐岿然;;信息社会之批判理论何以可能?——兼评英国社会学家斯各特·拉什的信息相对主义思想[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8 林铁;田茂军;;母体经验的差异表述与身份认同——黄青松《名堂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魏春雷;;伯林的人性观——兼论伯林思想的现代性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张公善;;重建新生活的倡议书——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游海疆;;和谐决策:善与善的冲突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王俊;;罗蒂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场景[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刚;;理查德·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科学哲学思想论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8 张清民;;消解与重构:罗蒂后哲学美学的双重文化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廖和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浅析——兼论社会主义自由建设[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刘森林;;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吸取与改造:从个性、个体性概念出发[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3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国清;如何挽救“他者事业”——福柯和伯林非理性哲学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孔扬;;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反思”——解读《资本论》的认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3 孔扬;;再论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重新认识[J];理论探索;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晓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实践探要——再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张天依;;自由的限度——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J];才智;2009年06期

3 张爱军;李晓明;;消极自由与民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樊凡;;试析消极自由观念研究的基本范畴[J];唐都学刊;2010年03期

5 田玉才;;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20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梳[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沈晓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理论辩正——兼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龙长安;两种自由概念与宪政[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8 刘春波;;马克思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及其实践的统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9 陈志龙;;柏林“两种自由”观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1期

10 樊凡;;争论中的消极自由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俊生;袁铎珍;;消极自由和实质自由视角下的社会保障观[A];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刘春;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N];学习时报;2004年

2 出版人 三辉图书总策划 季风书园创办人 严搏非;再读“消极自由”[N];经济观察报;2014年

3 段芹(北京大学);伯林思想 21世纪中国的起点之一?[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廷君;消极自由的法律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2 樊凡;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玉华;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张力关系[D];辽宁大学;2008年

2 夹尚东;两种自由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葛娟;自由与价值多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魏林;因共同体而自由[D];湘潭大学;2011年

5 刘复梁;论积极自由的正当性及制度安排[D];重庆大学;2013年

6 罗伟;对伯林消极自由的再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暴世祺;对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质疑与思考[D];燕山大学;2012年

8 尹建锋;民族主义的自由主义出路[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4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74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