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持续性特征及约束功能——对历史制度主义公共政策研究框架的探索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public policy based o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s believe that the system formed at a certain point in histo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and restricts the later policy process. This perspective enables it to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at the macro level: first, why the reasonable or unreasonable system formed at a certain point can continu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hange of initial conditions. Second, why th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new system 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original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can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Third, in the face of similar external pressure or crisis, why countries adopt different polici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explaining the policy deformation, weak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deviation between policy objectives and final result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introduction or innovation, and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reduce government policy error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
【分类号】:D0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谢华;朱明;;论社会正义的多维释义及其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2期
2 高小平;公共政策研究要立足本土化与实证化——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基于理论的与实证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6期
3 李敏;;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徐力群;;中国公共政策研究评述——基于2004—2009年《中国行政管理》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0年44期
5 马海韵;;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J];行政论坛;2010年06期
6 孙友祥;;公共政策教学中的数理方法运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黄子建;;社会公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J];行政论坛;2005年06期
8 顾建光;;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意义、基础与层面[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4期
9 杨成虎;刘建兰;;公共政策:从政策科学到建构主义[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唐丽萍;;2005年公共行政学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严荣;;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演进路径与发展[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2 何华兵;;政策过程理论回顾与展望——文献述评[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亚;;基于讨论式对抗模拟和综合集成技术的公共政策实验方法[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周龙;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公共政策研究”班学员来澄[N];江阴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宏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沈映涵;建构“中国式”政治合法性[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的学习-反思与知识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胡润忠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重视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理论对政治学的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何艳玲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马骏与《公共行政评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兆鑫;政策协商初论[D];吉林大学;2009年
3 胡荣荣;自主性与制度化:一党独大制的适应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长超;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雪松;政治合法性的内在张力[D];吉林大学;2007年
3 韩雨利;“偏好掩饰”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周怿;政府的动员能力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治理的解释[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杨杰;面向民族地区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崔先维;政策网络中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对策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艳红;政策网络理论及其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雨蕙;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文化因素探察[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谭萍;治理维度下的政策网络理论探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琦;中国转型社会的政策网络模式分析——隐喻与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7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0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