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之问”的学说谱系
[Abstract]:In the debate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monarchy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ang Qichao put forward the "Liang Qichao's question", which "revolution can not be republicized but autocratic", which became a deaf voice at that time. Liang Qichao's problem is about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Republican regime, and whether the natural result of the ethnic revolution is the gr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republic or "democratic autocracy". It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republic, finds out the origin of the chaos bureau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ri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with its own theory and theory. Although limited to the times, Liang Qichao failed to make a perfect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ut up to now, his political value and theoretical influence still have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中央高校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宪政的民主维度》(CDJXS12081104)
【分类号】:D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5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海芳;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学历结构与成长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然;论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J];沈阳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郭万军;;卢梭的政府论及其当代价值[J];茂名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田雪峰;亚里士多德政体论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4 范振远;;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标准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5 冯锟;张加保;杨超;;关于国体和政体关系的反思[J];才智;2009年24期
6 万爱华;;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陈全柏;;试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思想[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王素玲;;从最好的生活方式到最好的政体——亚里士多德的乌托邦思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王义保;;“专制主义”概念溯源[J];学术论坛;2008年06期
10 薛永奎;;法国、俄罗斯政体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马勇;;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人的困惑[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余科杰;;论多党制的分类[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安东尼奥·内格里;赵伟;;寻找联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郑匡民;;社会主义讲习会与日本社会主义者[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前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6 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路曲;;论新加坡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8 叶富春;王呈旭;;政治参与对政治合法性危机克服的相关性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王绍光;超越“选主”[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明显;共和国政治制度研究述评[N];学习时报;2002年
3 霍布斯鲍姆 于海清/编写;民主不加选择可能有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陆建德;统治形式与统治程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谭·木然;民主为什么是个好东西[N];人民代表报;2011年
6 本报主笔 许知远 记者 洪都;在渐进中变革[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曾靖皓;“进化”岂为万“物”之“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史科;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体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郑戈;以共和主义的视角[N];南方周末;2007年
10 刘山鹰;民主何以需要人大代表?[N];检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卢少鹏;自由与共和国的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魏吉华;陈独秀宪政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余友辉;西塞罗修辞性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彭刚;卢梭的共和主义公民理论[D];浙江大学;2009年
6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D];复旦大学;2003年
7 曹军;宋教仁与清末民初政治权力配置模式的转型[D];吉林大学;2010年
8 乐斌;社会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臣;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杨柳;君主与共和:马基雅维里的面相[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会峰;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政体观[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李毅昕;人的王国还是法律的王国[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张倩雯;哈林顿的古典共和主义:继承与创新[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吴文;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理论述评[D];吉林大学;2012年
7 周静;论哈林顿的自由国家观[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杜苏;政治自由与三权分立[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娇娇;“共和”的简释[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谢敏芳;论西塞罗的政治哲学[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4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2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