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德布鲁赫法律理念重构维稳思维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明;;刚性维权与动态维稳——“权利本位说”在维稳时代所遭遇的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刘春萍;;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影响的历时性审视[J];俄罗斯学刊;2011年04期
3 黄顺康;夏俊毅;;“维稳”的机制设计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陈发桂;;民权保障: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逻辑起点——基于维稳与维权关系的分析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5 杨兴培;;“黑监狱”事件折射地方“维稳观念”的偏差[J];法学;2012年05期
6 王俊拴;;共和政体与当代中国共和制实践的基本特色[J];政治学研究;2007年03期
7 夏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从“维稳”到“维权”[J];社会科学家;2011年11期
8 铃木敬夫;陈根发;;论拉德布鲁赫的“事物的本性”[J];太平洋学报;2007年01期
9 张渝田;;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J];天府新论;2013年03期
10 张煈;;拉德布鲁赫法哲学上的政党学说批判[J];清华法学;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年05期
2 霍宏霞;;论权利推定的司法定位及其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蔡宝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的反腐路向论纲[J];法学杂志;2013年11期
4 李盼盼;;以艺术匠师的完美之心缔造优秀的法治讲演——起诉书中“琐事”一词的“功”与“过”[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11期
5 吕岩峰;吴寿东;;国际私法的和谐价值追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宋海春;张桂英;;社会转型期改革共识的法治意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钱福臣;;我国宪法私法效力问题的基础认知——基于中西比较的立场[J];当代法学;2014年02期
8 杨文学;;冲突理论视野下的抗争性利益诉求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张清;梁鸿飞;;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逻辑——以“区域法治”作为概念分析工具[J];法制现代化研究;2013年00期
10 邱成梁;;法治中国与法治的公信力[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同振魁;申飞飞;;论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2 温辉;;论检察工作的法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3 周平;;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辨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4 程金华;;政治人、法律人与法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5 孙应征;;论检察官应具备的法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6 易腾;;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抑制腐败[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7 郑方荣;;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法治思维研究[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C];2013年
8 赵敏;李良志;;法治思维与检察权的规范行使[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C];2013年
9 鲍峰;孙振江;;法治思维视野下完善派驻检察室工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优化检察权配置[C];2013年
10 张剑文;;法治思维下的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重构[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法治思维与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郭蕊;权责关系的行政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向良云;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鲁敏;转型期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调适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徐丙奎;权力分化与秩序重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略;论民国初年国家制度建构中的民族因素[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张继平;“大调解”组织间的替代性实践[D];上海大学;2013年
8 徐铜柱;社会管理中地方责任政府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周隆基;制度性歧视的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纪超;论作为法源的事物本质[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义臣;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郑钦;民众集体行动治理模式变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杨爽;新时期政府与民间协商对话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5 叶茂;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罗俊刚;路径依赖:清王朝盛衰的理论思考和现实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7 范世杰;拉德布鲁赫法理念的评析及借鉴[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亓娜;压力维稳下的基层政府维稳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谢梅;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袁富生;政治晋升压力体系下的地方政府维稳行为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J];比较法研究;1988年03期
2 王梅枝;;试论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的转变[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4期
3 陈金钊;;法治反对解释的原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杨建军;;“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公丕祥;;能动司法与社会公信:人民法官司法方式的时代选择——“陈燕萍工作法”的理论思考[J];法律适用;2010年04期
6 罗东川;丁广宇;;我国能动司法的理论与实践评述[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7 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8 赵钢,王杏飞;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新发展——对《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初步解读[J];法学评论;2005年06期
9 童之伟;;变革时代中国法学圈中的悲情英雄——张光博先生逝世两周年祭[J];法学评论;2010年02期
10 郭道晖;民主的限度及其与共和、宪政的矛盾统一[J];法学;200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莫小松;[N];法制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吉斌;[N];法制日报;2012年
3 整理 本报记者 王楚 吴冰;[N];人民日报;2012年
4 凤凰卫视主持人 梁文道;[N];南方周末;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健;;我信仰,因我敬畏——拉德布鲁赫《社会主义文化论》译序[J];比较法研究;2006年06期
2 刘显刚;;面向古·拉的沉思——写在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诞辰131周年之际[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朱俊;;政治哲学视野下的拉德布鲁赫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万如意;;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J];公共管理评论;2011年02期
5 铃木敬夫;宋海彬;;中国的拉德布鲁赫研究——原秀男博士逝世二十周年纪念[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1年03期
6 陈根发;论东亚的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4期
7 舒国滢;;阿图尔·考夫曼:《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法律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民主主义者》[J];清华法学;2003年02期
8 陈坤;;拉德布鲁赫《法律上的人》及其借鉴意义[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陈灵海;;诗与真:拉德布鲁赫法哲学转向的当代诠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10 ;司法格言[J];山东审判;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铃木敬夫;曲阳;;殖民地下治安法的特点——战前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台湾[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阿图尔·考夫曼;走近拉德布鲁赫[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刘猛;在纠结中回归学术[N];法制日报;2009年
3 刘猛;一束不合时宜的矛盾[N];法制日报;2009年
4 白法;正义与法的安定性[N];人民法院报;2014年
5 王 勇;拉德布鲁赫:最后的古典法律哲学?[N];人民法院报;2005年
6 中国政法大学 冯威;法学内外的求索与沉思[N];光明日报;2011年
7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殷华;法律人的使命[N];人民法院报;2013年
8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戴佛明;司法与医疗随想[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知名律师 高树;法律应带着生活气息[N];深圳特区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叶茂;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范世杰;拉德布鲁赫法理念的评析及借鉴[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于宝安;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思想浅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卢佩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理论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5 温波;论拉德布鲁赫价值相对主义法哲学[D];海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0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4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