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罗莎#卢森堡总体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0 01:59
【摘要】:作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罗莎·卢森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享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卢森堡毕生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的主题,而总体性历史辩证法则是其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对于卢森堡思想的考察,无论是其宏观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其针对革命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策略主张,惟有置于这一主题并在整体性解读中才能彰显出其深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卢森堡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即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然后从经济根源、政治力量、阶级基础、实现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卢森堡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从无产阶级民主与专政等角度论述了卢森堡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同时考察了卢森堡与列宁、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人在相关问题上的论战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卢森堡思想的批判性解读,最后探讨了卢森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局限性以及当代价值。 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并非抽象的思辨理论,其方法论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一切都建立在她对马克思学说的深刻理解之上。卢森堡是马克思的忠实信仰者。在她看来,马克思学说最有价值之处体现于对“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历史的研究方法”的阐释与创新上。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与马克思、列宁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它是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这特别体现在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把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关系,说明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运动规律及其经济根源,并由此提出资本积累的界限问题,从而在经济根源上把人类命运与历史的未来发展道路客观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对自己阶级使命的清晰认识,并依托于在阶级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本文探讨了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在其阶级意识理论上的应用,并展开论述了无产阶级意识的培养途径:精神灌输与实践内化。在党的组织策略上,卢森堡在批评列宁的“官僚的极端集中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自我集中制”理论,本文分析指出两人的理论分歧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否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两人面临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不同,组织状况也不同,因而在党的策略问题上也各有侧重。在党群关系上,,卢森堡重视党的领导作用但也清晰地意识到党的领导作用具有历史地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界限,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 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是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争论的焦点。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上,卢森堡主张决不能把党的日常斗争同最终目的割裂开,而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使日常的各项斗争服从于最终目的。本文回顾了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逻辑,并从社会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探讨了卢森堡关于合法改良与社会革命的认识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意义和历史限度,提出不仅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和判断眼前所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形势,而且也要根据这一原则来确定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群众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究竟应该采取何种社会主义策略。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卢森堡奉行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等理论主张,并坚持要求政务的公开性和彻底的监督制,实行人民参政。她反对布尔什维克让农民直接夺取土地和民族自决的政策,并就苏维埃解散立宪会议、取消人民出版自由、结社和集会权利等策略对社会主义的危害性提出警告。分析来看,这些思想实际上体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原有主张的坚持,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自己建立、自己管理,以最广泛的民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拒斥任何来自上面的、代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实施代管的做法。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没有普适性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方案,它只能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根据具体的国情在实践中去探索、开拓和创造。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从理论价值上看她的思想不仅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我们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历史辩证法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实践来看,卢森堡的理论对于我们重新反思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国家关系有指导意义,对我们思考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33.4;B51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厚诚;;总体性方法与有机论观点的混合——卢卡奇眼中的罗莎·卢森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长军;赵新燕;;卢森堡的阶级意识思想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陈学明;;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年00期

4 张光明;谈谈陈独秀晚年民主观并回溯到卢森堡——读“给西流的信”有感[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2期

5 詹真荣;重读罗莎·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6期

6 庄俊举;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1期

7 张燕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资本积累理论引发的深层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5期

8 贾淑品;;从“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评罗莎·卢森堡对发展列宁建党组织原则所起的重要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9 昂德·霍普曼;熊文;;从历史的观点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10 刘长军;;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批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演讲人 李德顺;[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贾淑品;卢森堡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认识与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3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63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