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书写与晚清士人的思想嬗变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大华;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3期
2 关威;晚清同光政局论析[J];河北学刊;2002年04期
3 昝红宇;《绣像小说》述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刘佳炜;;从晚清民间慈善活动看市民社会的发育[J];学会;2006年08期
5 王立人;;略论晚清东北教育[J];东北史地;2007年05期
6 张雪峰;赵广军;;清朝广东沿海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浅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与地方教育机构的社会教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8 王晓岗;;晚清政治小说的时空想象[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安宇;留学生与晚清西学东渐刍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夏泉;晚清早期驻外公使变革思想述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玲;;论西田几多郎的文化观[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朱茹辛;;从文化观点探索朱子学术思想的影响[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艺中;;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存山;;旧邦新命——冯友兰先生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观[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鹏;;“民族性”的分析与重建——冯友兰文化观的意义[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6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宋惠中;;山西商人,
本文编号:2574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7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