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系统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20:14
【摘要】: 本文基于现代社会的背景,致力于理想状态下政治系统中信任问题基础理论的勾勒,从政治信任的生成、运行及其功能的逻辑线索出发进行推演,以期建构起政治信任问题的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框架。 本文认为,现代性的后果促使抽象的系统信任得以生成,当信任嵌入政治系统后,它以抽象信任为主导形式,以专家系统为其主要载体,具有嵌入性、有限稳定性、利益相关性和透支性等特性。在常态运行下,政治信任表现为底线信任形态-理性信任形态-扩散信任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走势。与此同时,一旦政治信任开始独立运行,即发挥出简化复杂性、政治合法性、系统稳定和政治文化型塑等多种功能。而隐含在政治信任运行过程的背后,是公众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与融合。绝对的公众理性与非理性作为二元对立的两种极端均为一种异态,即当绝对的非理性占据主导时,公众便陷入政治专家专制或传媒扭曲下的盲目的“绝对信任”之中,而当完全理性占据主导时,公众则陷进了绝对不信任的形态中。 在此,本文特别关注政治不信任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源于“共和”传统与“性恶论”的传统,政治不信任的理念已成为民主政治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对政治不信任的生成、运行及其特殊功能的分析,本文认为只有“有限信任”机制,才能实现对不信任功能的扬弃,使其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同时克服盲目信任的非理性状态,最终实现信任与不信任二元对立下的相互转化与平衡,确保政治系统中信任的良性循环运行。 当前,在这个公共风险凸显的时代,公共安全的需求与保障问题成为现代政治系统中亟待解决的世纪性难题。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可以尝试以有限信任为内核的“信任治理”的理念来实现风险治理,即在政治系统中,公共风险的应对和治理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而应体现在打造公众与政府联合治理的平台,型塑信任关联,形成全新的应对现代风险的价值观,促成公众从被动地风险承担或以偏激情绪转嫁政府,到主动参与风险的治理、责任分担,最终实现政治系统中的共生共赢。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089
本文编号:2641853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08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兴凯;王延章;;面向信息共享的政府部门间信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0年08期
2 夏瑛;;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的生成与变迁机制[J];阅江学刊;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兴凯;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信任机制与测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严华;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强;民主行政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及其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艳秋;重建我国农村社会政治信任的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世成;政治信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思然;中国基层政治信任:一种综合解释框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程璇;我国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欣;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及其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1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4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