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儒释道论议与隋唐学术

发布时间:2020-05-12 12:21
【摘要】: 论议,即讲论和对议,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自东汉佛教传入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土得到充分的发展。佛教与佛学作为一种异质文明形态,在中古时期与中土固有的儒、道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对话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论议开始只限于一些清谈名士、道佛大德的自发的争论和辩难,大多使采用书信的方式,或者是论文的形式,互相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偶尔出现由统治者组织的宫廷论辩。到了南北朝,才有了封建帝王组织的在庙堂之上的三家论议。儒释道三家在语言、概念和思想上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融合、会通,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论议的焦点问题是道教依附儒家,在政治上排斥佛教,并积极发展自己的宗教理论和斋戒礼仪制度。佛教也依附道教,迎合儒家以求发展。儒家则一方面融合道教,发展玄趣哲学,排斥佛教,却容忍它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学的衰落,佛道的兴起,儒佛之争逐渐演变为儒道的联合排佛。到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儒释道三家在庙堂之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的论议大部分是在封建统治者的组织下,采取了围坐一堂,相互辩论的形式,即互相立义,辩驳对方。与隋之前的儒释道论议相比,隋唐的儒释道论议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鲜明的不同。从形式上,儒释道论议基本上都是在庙堂之上进行的,到唐朝中后期,逐渐固定在皇帝降诞节上,在论辩程式上也逐步完善,并演化为缁黄论议之制。而论议的主题也随着辩论的过程逐层深入,由政治地位到思想内涵,由伦理道德到哲学思辨。儒释道三家并立共存,互相辩难答问,促使了三家之间在思想上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也给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想发展带来了重大变化。思想上的争竞,促使了儒释道三家各自在思想理论上自我完善。儒学吸收了佛教宗教哲学的思辨论证方法及本体论哲学,使自身的哲学思辨,尤其是在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实现了由汉代的宇宙论向心性本体论的转变;佛学则吸收儒学中的伦理因素和人性论思想,进一步中国化,或者说是儒学化,一方面吸收了儒学中的伦理的因素,使其多数宗派具有了世俗色彩,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使佛教逐渐由佛心论走向了心性本体论哲学;道教则把理论上的探讨和外在的修炼方法相分离,吸收儒学和佛学的营养,创立新了道教理论,使道教丹学理论从外丹学走向内丹学。三家学说在理论上相互诘难,在思想内容上相互改造,在学术上相互吸收,而在社会影响上相互消长。在这一时期,三家争竞趋融,共同构成了隋唐学术的主要思想要素和基本框架,推动了隋唐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三家学说在争竞趋融的基础上,共同走向了心性论的道路,为宋明理学的诞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劲松;儒学精神及其合理性的成长[J];船山学刊;2001年04期

2 赵冰波;儒学的务实革新精神与现代东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J];学习论坛;2001年01期

3 吴光;关于儒学价值观普世性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彭家田;汲取儒学精华 建设精神文明[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5 孙永芬;论儒家文化的政治影响[J];岭南学刊;1998年04期

6 高靖生;国家的合法性:柏拉图、儒学与我们的相遇[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刘方玲;论儒学政治目的和政治主体的二元分割[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8 唐琼;;从町人思想看儒学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功效[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9 李虹;;试论梁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阮青;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观点述评[J];理论前沿;199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徐克谦;;儒学基本原理与当代民主政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来平;;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7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齐红深;;论贺钦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治国;;两种“孝”观念:儒学的与基督教的[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欧阳觉吾;;缅怀儒学正宗—朱文公[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 汤一介;儒学与生态[N];人民日报;2003年

2 四川大学法学院 喻中;心性儒学:规范中国人生活的彼岸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浙江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吴光;“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N];北京日报;2010年

4 记者 博悦;“儒学与儒商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4年

6 叶楚炎;儒学:二十一世纪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山东举办省校共建儒学高等研究院座谈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王端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N];济南日报;2010年

9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作为哲学的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程惠哲 任慧 文字整理 张敬华 潘源 肖庆;中国的孔子 世界的儒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2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祝良文;初唐宫廷诗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李乐营;高句丽宗教信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贺万里;鹤鸣九皋[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7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任丽新;儒学与基督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晓洲;论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4年

2 杨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儒学继承[D];河海大学;2004年

3 王赛艳;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小玲;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对儒学现状与命运的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运磊;《论语》“和”辨及“和谐管理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黄玉环;中国古代法医学发展史及相关文献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

8 步蕾英;《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5年

9 崔荣;试论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0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60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8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