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亨廷顿政治发展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1:03
【摘要】: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领域的权威代表和领军人物,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和《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1991)被公认为是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之作。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亨廷顿提出了权威倾向的政治发展观,强调政治发展中的权威和秩序,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一书中,亨廷顿提出了民主倾向的政治发展观,强调政治发展中的民主。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亨廷顿从两个层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动荡不安的原因,从宏观的层面上,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急功近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试图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完成现代化,这种不切实际的努力,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秩序的衰败;在微观的层面上,则是经济的发展带来阶层的分化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提高,这些急剧的变化超过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据此,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败,获得真正的政治发展,就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以保障获得权威和秩序。 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一书中,亨廷顿详细的论述了第三次民主化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如何巩固民主化等问题,并将自己鼓吹为民主的马基亚维利,认为民主化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变迁。以《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为标志,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权威倾向转变为民主倾向,亨廷顿前后两种不同倾向的政治发展观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政治发展的涵义、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发展的途径、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以及对文化的重视。 亨廷顿政治发展观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原因:美国全球战略需要和亨廷顿官方学者的身份背景是其根本原因、国际社会政治发展现状与趋势是其现实原因、权威倾向的政治发展观受到批判是其直接原因、亨廷顿即时即地的新保守主义哲学是其价值观原因,此外,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傲慢也是亨廷顿政治发展观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 通过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本文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政治发展观强调政治发展中的权威和秩序,后一个阶段的政治发展观则强调政治发展中的民主;第二、亨廷顿权威或民主的政治发展观只是一种倾向,并非绝对的,在强调秩序或民主的同时,亨廷顿并没有忽视其他要素;第三、我国政治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与一切有利于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礼伟;;泰国政治发展走进新时代?[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3期

2 王辉;;发展中国家政治价值目标的多元组合[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汤法远;朱碧波;;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赵绪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5 汤法远;宋振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形成机制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6 姜洁;;试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当代意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徐华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关系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8期

8 王亚林;;泰米尔纳杜邦政治发展中的电影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9 罗德智;;论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新加坡国家构建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汪永成;;当前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总体状况与若干特点——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峰;;政治发展视野中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2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简介[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开辟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之路——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4 华章;董波;;“非洲国家独立以来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纪要[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5 曾昭耀;;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的几点经验[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晓晨;解冰;;从村民自治看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趋向[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7 曾爱平;;“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8 冯国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山西政治发展的新要求——在“迎接十六大建设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山西省政治学会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树华;;颜色革命、民主化误区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究[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彭学农;;对《帝国》的批判性分析——评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爱珍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员工学校;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N];科学导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海蛟;政治发展是一个自然和自觉的过程[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世玲;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社会、政治发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张霁爽;文化多元时代的政治秩序[N];法制日报;2009年

5 刘芳;走可持续的政治发展之路[N];解放日报;2003年

6 陈家琪;如果社会是个人的敌人……[N];东方早报;2010年

7 桑玉成(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社科部主任);小康社会的政治发展目标[N];文汇报;2002年

8 韩磊;什么是政治发展[N];学习时报;2005年

9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董明;政协文化的命题、依据和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潘玉兰;对秩序的新认识[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熹珂;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2 周玉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饶义军;多元现代性与政治发展[D];浙江大学;2009年

4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D];苏州大学;2005年

8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李力东;政治发展研究的法团主义维度[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刘志峰;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校彬;亨廷顿政治发展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匡仁春;从价值到制度:日本政治发展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江玉华;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粤文;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及其现时价值[D];苏州大学;2004年

5 梁彦新;法治、德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志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合法性及其资源整合[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杨山鸽;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8 于营;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弘;邓小平政治发展理论及实践论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丛丹;加入WTO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74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74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