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霍布斯之所以被誉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在于其核心理论——人性基础理论——开创了自然法权利观念的新视角,也为近代欲望政治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尝试着对霍布斯人性理论到绝对君主政体理论整个逻辑过程的推导,揭示出其人性理论在其整个政治学说中的根本性作用,从而凸显出霍布斯在自然法历史中的开创地位。 本文分成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对霍布斯的切入点以及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并简单介绍了本文论述此问题的基本思路。 正文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对霍布斯之前的政治理想主义传统和政治现实主义传统做了一个简单介绍。政治理想主义传统主要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本文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及其对人性的探讨。从中引申出霍布斯对传统理性政治的质疑;政治现实主义传统则主要是以马基雅维利为代表,主要介绍了他在《君主论》中对政体理论的分析,及其与传统相背离的道德概念的论述,从而引申出霍布斯对道德基础之必要性的肯定。本章末尾总结了霍布斯对两个传统背离后对自己提出的新任务,即重新确立一个判断一切是非对错的标准,建构一种新的政治科学。 正文第二章则进入霍布斯人性理论的探讨,一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首先对霍布斯转向人的激情的原因作了简单的分析,主要是因为他从哲学向历史的转向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产生了对人的理性的质疑。另外,出于对自然主义的极端现实性的反对,霍布斯提出了一个新的“目的论”,从中确立起开端和起源的重要地位。因此,霍布斯开始转向人的激情的探讨;第二步,在明确了霍布斯“分解综合”的研究思路以后,本文也试图遵循这一路径进行开始人性理论的探讨,于是从经验出发进入霍布斯人性理论中的两条公理,这两条公理分别是“自然欲望公理”和“自然理性公理”。对于第一条公理,霍布斯基于经验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社会动物”的论点,而认定人天生是虚荣自负的,继而论证了这种欲望是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无穷尽的欲望。对于第二条公理,霍布斯同样从经验出发加以推论,首先认定人性深处确实存在恐惧的激情,并通过一步步论证证明这种恐惧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对暴力造成的死亡的恐惧。最后霍布斯将此两条自然公理确立为其政治学说中的一对根本对立;第三步,则是要解决一切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问题,霍布斯分别对虚荣自负和暴力死亡的恐惧进行了分析讨论,最终围绕能否唤起自我认知的标准,确定暴力造成死亡的恐惧是判断一切是非对错的尺度,它能唤起人的自我认知,使人从幻想世界中幡然图生,凭借之有条理地安排生活、判断善恶;第四步,霍布斯从两个激情的对立尤其是对暴力死亡的恐惧中推导出人与人相互为战的自然状态,并论证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解决了人们对其现实可能性的质疑。进而,从自然状态中引伸出了自然权利的概念,推翻了传统的自然法则在自然法理论中的基础地位,确立起自然权利观念。 第三章则进入霍布斯的政体理论的讨论。这一章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从人的激情到主权国家产生的过程:人因暴力死亡的恐惧意图摆脱相互征战的自然状态建立主权国家。因为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沉默”,人们无法摆脱悲惨的战争状态,又出于对暴力死亡的恐惧人们需要寻求安全与和平,因此必须让自然法得以实践,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加以保障,最终人们通过结盟的方式形成了主权国家。第二部分在主权国家形成之后开始讨论国家形式的优越性问题。在这部分中首先声明了要从人为国家的角度来讨论三种国家形式,进而围绕新的道德基础论述了霍布斯认为人为国家的最佳形式由民主政体到君主政体的思想转变,然后从霍布斯的文本中提到的财产、自由、议事效果等方面分别论证了君主政体是最优越的国家政体;第三部分则是要讨论霍布斯所主张的绝对君主政体中两大要素,即君主的绝对权威和臣民的自由。对于君主的绝对权威,霍布斯是从主权者享有的绝对权力的角度进行论证的,并没区分平民政治、贵族政治还是君主政治。霍布斯通过对主权者享有的诸项权力的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即不可分割性、不可转让性以及不可限制性。这三大特点就足以证明霍布斯笔下的主权者的权力就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威。对于臣民的自由部分,首先阐述了霍布斯关于“自由”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自由即相对于外界限制的自由,由此引申出“臣民的自由”则是臣民相对于国家法律的自由,从而看出臣民的自由与服从之间的一致性。然后从臣民的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臣民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享有自由和臣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其内心的道德良知和宗教信仰,最终得出结论,即臣民的自由与君主的绝对权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到此,霍布斯从人性基础到绝对君主政体的逻辑推导基本完成。 结语部分,从国家的产生和目的两个方面论证了霍布斯的人性理论相对与传统政治的开创性意义。并且通过对霍布斯绝对君主政体理论的反思,表达了本文对绝对主权中所蕴含的极权主义危险的担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应台;;幸福就是不恐惧[J];新湘评论;2011年12期
2 党国英;;用秩序和选票消除社会恐惧[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28期
3 夏晨;;恐惧,也是一种约束力——从某些官员的“网络恐惧”症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9期
4 乔智敏;;夫妻生活恐惧解[J];现代班组;2011年08期
5 叶依欣;;恐惧促进爱情[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9期
6 更明轩;;满城尽是“恐加族”——记加班族背后的故事[J];北京纪事;2011年07期
7 爱萍;;我为什么不碰你[J];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11年10期
8 张肇煌;;怀抱[J];分忧;2011年01期
9 琴台;;劫后复爱[J];家庭生活指南;2011年10期
10 赖海榕;;韬光养晦是价值不是手段[J];商周刊;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玲玲;刘海燕;;城乡学龄期儿童恐惧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俊红;周仁来;张忠秋;;非注意条件下恐惧面孔的干扰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则宣;李凌江;;不同提示促发的创伤性恐惧记忆提取与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尚德荣;消除“消费恐惧”[N];检察日报;2002年
2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燕国材;谈恐惧[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朱贵升;令人恐惧的“爱”[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李俊义 张涛;这样的科技让农民恐惧[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王效道;无原因恐惧是病态表现吗?[N];中国老年报;2002年
6 记者 张楠;《一级恐惧》[N];工人日报;2000年
7 黄湘源;希望大于恐惧[N];科技日报;2000年
8 记者 傅庆萱;《一级恐惧》高扬主旋律抓住观众心[N];文汇报;2000年
9 邱鸿钟;恐惧的幽灵是什么[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山东神光;股票投资的大敌:贪婪与恐惧[N];国际金融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施旺红;伞兵跳伞训练中心理应激特点及心理卫生保障措施[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论霍布斯的绝对君主政体及其人性理论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杨;中国临终病人心理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琛琛;疼痛与恐惧[D];河南大学;2005年
4 朱亦春;“悖论”的天才[D];苏州大学;2005年
5 匡颖;论《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及其双重恶性效应[D];吉林大学;2007年
6 房静静;情感跌宕:艾滋病人在困境中寻求支持[D];中南大学;2008年
7 刘文义;复方氯胺酮口服液对恐惧幼鼠脑杏仁核NR2BR和GABAaR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8 李兆强;孤独的行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董秋安;恐惧应激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ACTH、CORT、IL-2、IL-8的影响及中药干预[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0 严霞;愤怒和恐惧情景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701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70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