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学说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06-30 03:25
【摘要】: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在这些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对古代中国乃至今天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当属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之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占据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所首倡的仁政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仁政”,但创造性地提出了“仁”这一核心范畴。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创立性善论,从内在超越性上深化了仁的思想,并将其扩展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他承续孔子和子思一脉并加以深化与发展,将孔子仁的观点诉诸“不忍人之心”,并由此论性善,由性善论天与命,提出“民贵君轻”,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仁政学说,从而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本文首先追溯仁及仁政的由来,说明仁政学说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仁政思想渊源于仁,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哲学根基和指导原则。孟子仁政思想的哲学根基在于他首创的性善论;其指导原则则是孟子承袭古代重民思想并完善发展了的民本思想。其后,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阐发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价值:即分别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外交等方面具体挖掘和阐发孟子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经济方面,从古代的“制民之产”到今天的家庭联产,从“取于民有制”到农业税走进历史博物馆;政治方面,从古代的“民贵君轻”到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从“乐忧天下”到“利为民所谋”;文化方面,从古代的“教育为王道之始”到今天的教育优先发展,从“善教得民心”到思想道德建设硕果累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外交方面,从古代的“仁者无敌”到今天的和平崛起,从孟子的“定于一”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上述诸方面,本文试图探索古代孟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寻找其现代价值与意义。 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思想也同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都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也不例外,更何况它无法摆脱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我们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就是用全面、历史的眼光,用批判继承的方式对待它、研究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使这一优秀的古代政治思想在当代发挥出应有的现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本文编号:2734787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昕春;孟子的社会稳定观[J];安徽史学;1996年02期
2 李斌;浅论孟子的仁政学说[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3 刘太恒;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4 谢树放;;弘扬孟子仁政思想精华 促进建设和谐小康社会[J];管子学刊;2006年01期
5 刘玉明;也论孟子民本思想的渊源形成[J];管子学刊;1997年04期
6 李旦;赵超;;浅议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况长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周韬;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冯爱文;论孟子仁政学说体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0 刘文英;儒家文明论纲[J];孔子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泽树;孟子政治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4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73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