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23:34
【摘要】:政治发展问题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对于政治发展内涵的揭示也各有不同,本文着重论述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国内关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述很多,但大都是从其某一具体方面进行论述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试图给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紧紧抓住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强大政府理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逐步展开。其基本思想是,欲根除国内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否则将无路可走。发展中国家要首先建立一个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将政治活动制度化的政府,这是保证本国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亨廷顿阐述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方向等。政治发展的目标是政治制度化,但其核心仍是政治现代化,这是本文首先要区别的一对概念;政治发展的途径是革命式和渐进式的结合,从根本上说,也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在政治目标方面, 亨廷顿说的很清楚,对于一个尚处在传统阶段的政治体系来说,为了实现政治制度化目标而导致政治发展,关键的着力点在于以下两个:一是使政治体系具有政策的革新能力,这实际上就是指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方面(权威合理化、结构分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一是指政治体系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指一个政治体系能够把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力量吸收到体系中来,也就是满足新的政治团体对政治权力分享的要求,这实际上是指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一部分。亨廷顿在他的长篇巨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政治现代化的渴望。因此,我们可以说,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目标是政治制度化,其动力源于现代化,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政治现代化。 在政治发展的手段上,改革究竟与革命有什么关系呢?它是革命的替代物还是催化剂?在这个问题上,亨廷顿的观点独树一帜,他既批评了替代论,也不同意催化论。他认为这完全取决于所要改革的对象。当改革的对象是城市中产阶级或知识分子时,改革就是革命的催化剂,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思想和理 WP=4 念。由于改革输入了许多现代原则,使他们感到这些原则与现实的差异,对自己的社会感到羞耻。因而,对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来说,改革反而会加剧其挫折感和激进性,极端的革命化选择便不可避免。当改革的对象是农民时,改革便成为革命的替代物,因为农民的目标没有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那样远大和高尚,而是具体、现实的。一旦现代化或改革满足了他们的目标,他们就会变成“一支基本保守的力量”, 因此,改革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往往会成为革命的替代品,为此,改革者要对农民作出物质让步以获得稳定。 在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指导意义上来说,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的目标是政治制度化,而最终还是要实现政治现代化,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应从改革政治体制入手。按照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单一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能促进政治发展,相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给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起来的,是在大规模阶级斗争、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适应产品经济模式而发展起来的。这种体制在相当大程度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的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事实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保障,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都不能偏废。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以权力过分集中为主的原有政治体制,建立起适合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09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亨廷顿革命理论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2 赵振军;浅析亨廷顿政治发展与稳定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星久;亨廷顿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思想述评[J];江汉论坛;1997年04期

4 刘泉日;亨廷顿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思想述评[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5 赵端;亨廷顿的政治参与理论述评[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李凡;;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J];读书;1985年11期

7 黄安年;;亨廷顿的历史遗产[J];世界知识;2009年02期

8 余红胜;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浅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5年03期

9 李淑艳;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理论[J];学术交流;1997年03期

10 李梅娟;;我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罗峰;;政治发展视野中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3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简介[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庄国土;;论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解读[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开辟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之路——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6 华章;董波;;“非洲国家独立以来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纪要[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7 王晓晨;解冰;;从村民自治看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趋向[A];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00年

8 杨胜生;;亨廷顿:预言家还是西方中心论者[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曾爱平;;“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10 冯国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山西政治发展的新要求——在“迎接十六大建设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山西省政治学会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程亚文;亨廷顿:被误读的智者[N];中国经营报;2009年

2 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刘军宁;亨廷顿的三重身份[N];东方早报;2009年

3 华东师范大学 冯绍雷;亨廷顿的思想弧线[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徐立凡;从东亚现代性进程看如何跳出亨廷顿逻辑[N];华夏时报;2009年

5 记者 王宙洁;亨廷顿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不会有三次量化宽松政策 新兴市场须防热钱[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特约评论员 郭凯;“文明冲突”者辞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马克·B·索尔特;质疑亨廷顿[N];光明日报;2004年

8 资深报人 丁刚;中西碰撞深处的忧虑[N];东方早报;2009年

9 陆建德;统治形式与统治程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 刘波;亨廷顿的遗产[N];经济观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熹珂;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2 钟冬生;结构分化与政治体系的发展进路[D];浙江大学;2008年

3 张向奥;选举的逻辑:政治发展的视野[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D];苏州大学;2005年

7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李力东;政治发展研究的法团主义维度[D];浙江大学;2009年

9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粤文;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及其现时价值[D];苏州大学;2004年

2 梁彦新;法治、德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志超;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杨山鸽;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5 匡仁春;从价值到制度:日本政治发展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于营;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弘;邓小平政治发展理论及实践论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丛丹;加入WTO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崔立敏;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祥福;当代中国农民身份转换的政治学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1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741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