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完善公共治理的“合作治理”理论——《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的合作治理观探析
本文关键词:旨在完善公共治理的“合作治理”理论——《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的合作治理观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培育具有参与和自治精神以及各种美德的积极公民,可以看作是当代公共治理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当代"参与式民主"或"参与治理"理论究竟是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还是一幅真实的民主图景?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和阐释。旨在完善公共治理的"合作治理"理论不仅为当代公共治理走出技术主义与价值追求之间的困境提供了思路,更对参与治理与合作治理的历史和理论作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和深入细致的考察,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比照论证,提出了以合作治理取代参与治理的设想,以求超越当代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北京大学;
【关键词】: 参与治理 合作治理 价值关怀 后工业化时代
【基金】:“南京大学—日本福祉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与交流中心”资助 首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01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共事业民营问题研究”(批准号:07CZZ014) 教育部211工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平台建设”的成果
【分类号】:D035
【正文快照】: 关于公共治理的模式建构问题,是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一个时代课题,当代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在行政学名义下所开展的研究,属于积极性的理论探讨大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虽然公共治理理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但是,它依然处于技术主义与价值追求的矛盾之中,如何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王海明;公正:以德治国的最重要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胡云乔;洛克和卢梭的契约政府理论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尹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华;简易程序论[D];湘潭大学;2002年
2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5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孟利民;取得时效制度存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富博;合同格式条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郭颖悟;腐败的经济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10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稚知;王名扬;;从回应到合作服务型政府的理性治理模式[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2 吕芳;;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吸纳式供给”与“合作式供给”——以社区减灾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长
本文编号:280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8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