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04:51
处于不同的现代社会阶段,面对不同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和吉登斯分别从各自的理路分析和研究国家问题。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和国家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国家,吉登斯则坚持结构化理论从资源和权力的角度研究国家。他们对国家的社会基础、本质、职能、类型以及未来命运等进行了不同的解读。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内部发生分化和冲突。为了抑制冲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维持社会公共生活,建立了国家组织。面对现代性危机,马克思认为应当使现实革命化,使国家走向消亡。吉登斯则认为,任何社会体系都具有分散性。随着社会资源的增加和集中,一些权力集装器得以产生。权力集装器中产出的权力支配其周围的空间,遂形成国家。国家充当利益调停人,打造统一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变迁。面对现代性危机,吉登斯主张强化国家的功能和作用。吉登斯吸收了马克思研究成果,同时又拓展了马克思的未尽之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我国国家建设的指导理论,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其指导下,我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自由,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稳步开展。同时,我国现代化过程处于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中,借鉴吉登斯国家理论,对我国国家建设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写作缘起
研究现状
写作思路
1 马克思国家理论
1.1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1.1 国家的社会基础:阶级冲突
1.1.2 国家的产生:缓和冲突
1.1.3 国家的发展:阶级斗争历史
1.2 国家的职能
1.2.1 政治统治
1.2.2 社会管理
1.3 国家的本质
1.4 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与国家消亡
1.4.1 资本主义危机与阶级结构全球同一化
1.4.2 无产阶级的全球联合
1.4.3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国家消亡
2 吉登斯国家理论
2.1 资源、权力与制度
2.2 国家:反思性监控组织
2.2.1 权力集装器
2.2.2 反思性监控
2.2.3 监控能力:传统、绝对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
2.3 绥靖与暴力
2.3.1 国内绥靖
2.3.2 对外工业化军事暴力
2.4 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民主
2.4.1 多维的世界体系
2.4.2 世界体系下的资本主义民主
2.5 危机与第三条道路
2.5.1 极权主义
2.5.2 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2.5.3 第三条道路
小结
3 重建还是发展:两种国家理论的比较
3.1 时间分析与空间分析
3.1.1 马克思:时间分析
3.1.2 吉登斯:空间分析
3.2 冲突与整合
3.2.1 马克思:冲突
3.2.2 吉登斯:整合
3.3 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
3.3.1 马克思:阶级利益为先
3.3.2 吉登斯:国家利益为重
小结
结语
普世主义能否可行?
国家的退出与回归
中国语境下的国家建设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权力与国家:解读吉登斯的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J]. 郭忠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对“国家消亡”的反思[J]. 杨慧新. 前沿. 2007(12)
[3]吉登斯对于民族国家的新思考[J]. 郭忠华. 开放时代. 2007(06)
[4]传统国家本质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张传鹤. 齐鲁学刊. 2006(06)
[5]“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 徐勇. 东南学术. 2006(04)
[6]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山小琪.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4)
[7]新国家理论述评[J].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4(07)
[8]吉登斯的权力观[J]. 郭忠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04)
[9]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J]. 郁建兴,周俊.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4)
[10]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J]. 熊德仁.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 胡宜.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马克思的国家观[D]. 南丽军.黑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78262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写作缘起
研究现状
写作思路
1 马克思国家理论
1.1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1.1 国家的社会基础:阶级冲突
1.1.2 国家的产生:缓和冲突
1.1.3 国家的发展:阶级斗争历史
1.2 国家的职能
1.2.1 政治统治
1.2.2 社会管理
1.3 国家的本质
1.4 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与国家消亡
1.4.1 资本主义危机与阶级结构全球同一化
1.4.2 无产阶级的全球联合
1.4.3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国家消亡
2 吉登斯国家理论
2.1 资源、权力与制度
2.2 国家:反思性监控组织
2.2.1 权力集装器
2.2.2 反思性监控
2.2.3 监控能力:传统、绝对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
2.3 绥靖与暴力
2.3.1 国内绥靖
2.3.2 对外工业化军事暴力
2.4 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民主
2.4.1 多维的世界体系
2.4.2 世界体系下的资本主义民主
2.5 危机与第三条道路
2.5.1 极权主义
2.5.2 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2.5.3 第三条道路
小结
3 重建还是发展:两种国家理论的比较
3.1 时间分析与空间分析
3.1.1 马克思:时间分析
3.1.2 吉登斯:空间分析
3.2 冲突与整合
3.2.1 马克思:冲突
3.2.2 吉登斯:整合
3.3 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
3.3.1 马克思:阶级利益为先
3.3.2 吉登斯:国家利益为重
小结
结语
普世主义能否可行?
国家的退出与回归
中国语境下的国家建设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权力与国家:解读吉登斯的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J]. 郭忠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对“国家消亡”的反思[J]. 杨慧新. 前沿. 2007(12)
[3]吉登斯对于民族国家的新思考[J]. 郭忠华. 开放时代. 2007(06)
[4]传统国家本质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张传鹤. 齐鲁学刊. 2006(06)
[5]“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 徐勇. 东南学术. 2006(04)
[6]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山小琪.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4)
[7]新国家理论述评[J].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04(07)
[8]吉登斯的权力观[J]. 郭忠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04)
[9]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J]. 郁建兴,周俊.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4)
[10]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J]. 熊德仁.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博士论文
[1]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 胡宜.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马克思的国家观[D]. 南丽军.黑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78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97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