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
本文关键词: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民身份的涵义有一个古今变化的过程。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传统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传统在历史上先后处于主导地位。两者的侧重点尽管不同,但都把国家、平等、权利、义务作为公民身份的核心内涵。20世纪晚期,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公民身份领域出现女性公民身份、环境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性公民身份等新的种类。但是,这些新型公民身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传统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公民身份既表现为社会的制度形态,又体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制度和观念通过人们的公民身份行动而发生变迁。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公民身份 变动社会 变迁机制
【基金】:中山大学“985”三期研究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9YJC81004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0BZZ015)
【分类号】:D08
【正文快照】: 任何概念都是特定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则外延越大。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随着条件和时代的变化既保持概念内涵的相对稳定性,又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使之不会蜕变成萨托利所说的“无所不指”的概念“垃圾箱”①。时下,“公民身份”(c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刚;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易杰雄;;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董玉庭;董进宇;;刑事自由裁量权负效应及其克服[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8 陈春萍,龙静云;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原则[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10 张师伟;我国大学权力系统中的委员会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武;;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图像——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的内容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岑树海;;论传统中国政治结社方式的现代转换——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4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佩国;;地方性秩序的再生产——乡村纠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互动[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孔凡宏;陈向阳;李强华;;西方“民主制行政”的发生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濮岚澜;;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倪胜利;;生态自组织原理与地方高校适应性生存[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9 宋玉波;;政治宽容与社会和谐[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苏柳;刘生军;樊璇;;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于剑波;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10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湘流;邓小平政治参与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4 朴林;论民众基础与执政党的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马海然;民主化进程中的经济变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庞金友;当代西方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艳;战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差异与共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荣伟;中国教育民主化:理念、背景与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2 张昌林;;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念及其价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万健琳;;参与式民主理论述评:基于公民身份的政治[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陈桑桑;;公共管理者的伦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7期
5 石晶晶;;论公共管理者的公民身份[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6 戴雪红;;公民身份与尊严: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7 李艳霞;;后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理论路径与现实选择——基于“公民身份”的思考[J];文史哲;2007年03期
8 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张芳山;涂宪华;;公民与修辞——兼论昆廷·斯金纳的公民理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刁瑷辉;;解读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路——从消极到积极的个人本位[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迈克尔·J.桑德尔 王佳祺 编译整理;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认同与表达[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高丙中;“公民身份”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意义[N];学习时报;2003年
3 ;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公民社会的形成[N];福建日报;2004年
4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监督式民主:民主在当代的发展趋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井敏;新公共服务理论[N];学习时报;2003年
7 梁轶雯邋常\~;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关怀[N];文汇报;2007年
8 刘学军;民主新释[N];学习时报;2004年
9 龚培渝;国家整合与民族平等:各执一端还是达成和解?[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范宜;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面临文化挑战[N];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严俊;西方公民身份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颖;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陈颖;公民政治实践的空间[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俊;共和主义视角下的公民身份[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苏丽;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要素透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连尉尉;理解政治[D];吉林大学;2007年
8 徐风;本杰明·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郑立;政治一体与多元融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彩霞;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歧与争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变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概念内涵与变迁机制的解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9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