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风险分配与制度正义

发布时间:2017-07-21 02:19

  本文关键词:风险分配与制度正义


  更多相关文章: 风险权势 风险分配 分配正义 风险制度


【摘要】:之前政治学都把足够的目光投入到财富分配上,而很少有对风险分配加以关注的,但当风险分配的不均成为当前社会各种矛盾集结点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将相关命题的探究提上议事日程。 从风险认知和行动角度而言,风险分配的不正义体现为风险人风险认知和行动能力的失常。风险人作为风险领域中的能动者,因为其对关系理性的持有,从而在“理想状态”下对风险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行动,这主要体现在其是按照风险的类型由低到高的顺序对风险进行认知和行动。但是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他们的风险能力“失常”,而风险能力的失常,就会使得他们在风险判断和风险行动中失准,从而承担过多的风险。对于造成风险人风险能力失常原因的探究,可以从诸多方面着手。 而如果从制度视角入手来看的话,风险人失常所导致的风险分配的不公正主要是因为风险分配制度的不正义所导致的,风险制度之所以不正义是因为其内涵的风险权势的非对称化存在所引致的。由于风险阶层的极化现象,理性风险人总是会分裂为风险强势群体和风险弱势群体两个对立的阶层。风险阶层划分的标准就是不同阶层所掌握的风险权势的多少,风险权势可以分为财富性风险权势、知识性风险权势和强制性风险权势,风险强势群体就是对这三种风险权势占有较多的那一部分人群,他们利用这种相对优势掌握着风险制造和风险分配的强大能力,从而可以将风险制造出来并转嫁给风险弱势群体。 但是风险弱势群体并不是完全的风险权势赤贫者,风险强势群体把一些类型风险转嫁给风险弱势群体,却把另外一些风险留给了自己,而且其转嫁给弱势群体的风险越多,其承受的风险强度也往往越大,所以风险强势群体的风险转嫁行为并不会给自己带来最终的安全。也就是说不正义风险分配制度对制度各方都不会带来安全,正因如此,对这些不正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就势在必行。 而制度调整的方向就是实现制度逻辑的“倾向性逻辑”向“换位逻辑”的变迁,即保证风险分配制度的适用于不同群体时,制度效果具有一致性,其背后体现的是各种风险分配主体风险权势的对称化分布。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风险权势的对称化分布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对称,即分配各方掌握的风险权势具有对等性,谁都不比谁多多少或者少多少,这种风险权势的对称格局可以保证风险权势的分配公平,但是这种“有”的对称容易导致风险分配结果方面的整体不安全局面的出现,即虽然大家可以公平地“同患难,共生死”,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同归于尽”,这显然不是大家向往的最好局面;另外一种是“无”的对称,即大家拥有的风险权势都最小化,同样也都是大家平等的共同承担风险,但是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大家平等地承担“零风险”,这样的境界才是风险各方真正梦寐以求的理想愿景。
【关键词】:风险权势 风险分配 分配正义 风险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3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引子12-15
  • 一、技术安排12-13
  • 二、研究思路13-15
  • 第一章 成为问题的风险分配15-45
  • 一、风险的本质15-26
  • (一) 现实中的风险15-16
  • (二) 理论中的风险分配16-19
  • (三) 范式危机19-20
  • (四) 新的风险观20-26
  • 二、风险的研究方法26-35
  • (一) 学科方法26-27
  • (二) 范式选择27
  • (三) 新的研究范式27-32
  • (四) 关系理性与风险势32-33
  • (五) 新的分析框架33-35
  • 三、风险生成35-41
  • (一) “生产”辨析35-36
  • (二) 风险生成论36-37
  • (三) 风险生成的特征37-41
  • 四、风险的作用机制与风险的本质41-43
  • (一) 隐蔽性作用机制42
  • (二) 交换性作用机制42-43
  • (三) 强制性作用机制43
  • 小结43-45
  • 第二章 风险人、风险制度与风险分配不公45-82
  • 一、研究现状研判45-57
  • (一) 政治风险研究45-50
  • (二) 风险的政治学化研究50-53
  • (三) 审视与讨论53-57
  • 二、风险分配57-63
  • (一) 分配的要素57-58
  • (二) 风险分配的界定58-60
  • (三) 风险分配的本质60-63
  • 三、理性风险人的成长63-72
  • (一) 风险视野中的人性假设嬗变63-70
  • (二) 风险人的诞生70-72
  • 四、风险人与风险分配不公72-77
  • (一) 风险人的风险能力72-73
  • (二) 风险类型73-75
  • (三) 风险外势与风险容忍75-77
  • 五、风险分配不公的本质77-81
  • (一) 风险人分化与风险分配不公77-80
  • (二) 论制度性“失常”80-81
  • 小结81-82
  • 第三章 制度正义视角下的风险分配82-107
  • 一、生存性风险84-94
  • (一) 物质生存性风险84-88
  • (二) 性匮乏性风险88-91
  • (三) 信息风险91-94
  • 二、疾病风险94-101
  • (一) 生理性疾病95-100
  • (三) 精神性疾病100-101
  • 三、暴力风险101-106
  • (一) 暴力的概念101-102
  • (二) 暴力的类型102-106
  • (三) 暴力风险制度与风险分配正义106
  • 小结106-107
  • 第四章 制度不正义的实质107-139
  • 一、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107-109
  • (一) 制度作用方式与制度变迁107-108
  •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原则108-109
  • 二、风险化解方式与制度主体的成长109-116
  • (一) 风险制度主体110-115
  • (二) 风险权势与制度正义115-116
  • 三、风险制度不正义的实质116-134
  • (一) 制度正义与财富性风险权势116-124
  • (二) 制度正义与知识性风险权势124-130
  • (三) 制度正义与强制性风险权势130-134
  • 四、风险权势运行原理与制度正义134-138
  • (一) 风险权势的层次化原理134-136
  • (二) 风险权势的可通约原理136-137
  • (三) 风险权势的相互转化原理137
  • (四) 风险权势运行原理与制度正义137-138
  • 小结138-139
  • 第五章 制度正义是如何可能的139-155
  • 一、风险分配制度变迁的逻辑139-143
  • (一) 倾向性逻辑140
  • (二) 换位逻辑140-141
  • (三) 制度逻辑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141-143
  • 二、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路径143-144
  • (一) 制度变迁理论的前提预设143
  •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路径143-144
  • 三、制度变迁过程144-153
  • (一) 知识性风险制度144-147
  • (二) 财富性风险制度147-150
  • (三) 强制性风险制度150-153
  • 小结153-155
  • 第六章 进一步探讨155-167
  • 一、几个观念的转变155-163
  • (一) 基本观点155-158
  • (二) 与现有观点的商榷158-163
  • 二、限度与可能163-164
  • (一) 自然风险部分的缺失163-164
  • (二) 其他风险要素的考察164
  • (三) 数理工具的局限164
  • 三、走向深化的讨论164-167
  • (一) 风险政治学的畅想164-165
  • (二) 风险学的探索165-167
  • 参考文献167-171
  • 一、外文译著167-169
  • 二、中文书籍169-170
  • 三、论文170-1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71-172
  • 后记172-1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俊;;“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及特征述评[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乌尔利希·贝克,张世鹏;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2期

3 李德昌;;势科学及其普适性——势科学理论研究之一[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张广利;;主客观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歧与融合[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5 陈俊华,杨兴礼,岳云华;以色列种植业结构的演变及原因探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1期

6 斯万·欧维·汉森,刘北成;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7 张大定;曹云者;汪群慧;谢云峰;柳晓娟;李发生;;土壤理化性质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8 李德昌;;势科学视域中的学习能力与时代创新——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J];教学研究;2009年02期

9 胡锐军;;当代西方政治冲突分析模型述评[J];晋阳学刊;2011年05期

10 刘邦凡;;论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我党执政风险的治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571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71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7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