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研究中的范式转换
本文关键词:政治文化研究中的范式转换
【摘要】:政治文化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在其间,相关范式各领风骚,公民文化范式、国民性范式、价值观范式、社会资本范式和新政治文化范式相继转换。通过厘清各范式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挑战,阐述各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动因,可以理解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本文试图考察这五个范式及其转换,并解释这种转换,以期加深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丰富政治文化的研究。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比较政治学 政治发展
【分类号】:D0
【正文快照】: 政治文化研究是当代比较政治学的重要领域。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于1956年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他们把政治文化定位于“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1。此后,政治文化研究经历了多样化2的发展历程。政治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晓虹;;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兼评英克尔斯的《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天君;;从“社会转(zhuàn)型”到“社会转(zhuǎn)型”——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引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2 冯建军;;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J];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3 尚洪波;;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的“国民性”之维——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伦理学省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4 郑语;;小区内地下车库的权属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刘旭东;;国民性的塑造:教育与分工[J];现代教育论丛;2013年06期
6 郑志辉;刘德华;;国民性改造的教育学之思[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7 刘军奎;;农民观念与行为变化的民族性透视——基于对甘肃省东南部L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海丽;论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袁洪亮;“国民性”概念的辨析与界定[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远琪;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摩擦与融合[J];湖湘论坛;2002年03期
2 李保全;先进文化范式与先进文化建设[J];求实;2004年S3期
3 王志强;欧洲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文化理论发展[J];德国研究;2005年01期
4 丁晓丽;试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网络文化的建设[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郑文宝;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别探略[J];理论探讨;2005年03期
6 蒋兆雷;叶兵;;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3期
7 陶鹏;;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自觉的提升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8 赵传珍;;文化作为整体生活方式内涵的多维解析[J];理论界;2013年06期
9 王迪;论行政文化范式的历史变迁[J];唯实;2000年05期
10 解斌;;开放与宽容: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诉求[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生贵;;发现优势 坚持创新 走向超越——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视觉转向的文化症候[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3 白华;;全球化与文化求异语境下全球媒介的互动共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金吾伦;;创新文化范式的建设重在组织学习[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姜美玲;;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改革开放[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钧 吕园园;经典重读和文化消费的双重取向[N];文艺报;2009年
2 向勇 欧阳天;网络文化的辩证思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向昆 奚建武;网络时代与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N];文汇报;2001年
4 李悦春;我们处于文化传播时代[N];云南日报;2003年
5 淮海工学院 尹德树;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2年
6 ;网络文化[N];河南日报;2002年
7 马美莉;建设和谐文化要重视提高三种能力[N];台州日报;2007年
8 孟威;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高琪;徐国源:为“大众文化”编制定位地图[N];苏州日报;2012年
10 艾斐;以中国文化范式讲好中国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莹莹;网络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D];吉林大学;2011年
2 闫勇;网络文化的勃兴与嬗变[D];郑州大学;2002年
3 李华;我国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话语体系重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叶俊松;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D];湖北大学;2014年
5 周广申;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孙璐璐;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颖;社会文化的网络解构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8 余文娟;主体文化自觉:校园网文化建设范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蕊;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10 陆寓丰;街舞—大众文化无声的言说[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73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7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