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自由观的神学基础研究
本文关键词:洛克自由观的神学基础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时期英国的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其自身在学术领域的建树更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对于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思想主张。其自由观在西方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具体而言,它在对人的自由价值和权利尊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洛克看来,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在生命权,财产权等权利的掌握上具有着等同的地位。而这些理论的来源却几乎全部出自上帝的神学思想,在整个的相关体系中包括上帝法与自然法等相关的理论内容。首先,洛克通过对上帝存在性的阐释,为他自身自由观奠定了初步的理论性基础。其次,就洛克财产权理论的来源来看,主要是上帝的启示。再次,在实际的运用中,洛克将基督教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客观确切的为人们提出了现实性的拯救之道。最后,在对后世的影响上来看,洛克思想的神学基础影响着许多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思想。
【关键词】:洛克 自由 基督教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5.6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8-11
-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11-13
- 第一章 洛克的宗教理论13-20
- 第一节 洛克宗教思想的背景及形成过程13-17
- 一、英国的宗教背景13-14
- 二、洛克的宗教理论基础——上帝的合理性14-17
- 第二节 宗教宽容思想的形成过程17-20
- 第二章 洛克的自然法理论和上帝的契合20-25
- 第一节 洛克自然法理论内容20-22
- 一、自然状态与战争状态20-21
- 二、自然法与自然义务、自然权利21-22
- 第二节 自然法理论与上帝的契合22-25
- 一、自然法是对上帝位置的勾勒22
- 二、自然法是信仰和理性的沟通22-23
- 三、自然法是人与上帝之间的接合23-25
- 第三章 洛克自由权理论与神创论的契合25-29
- 第一节 洛克的自由权25-27
- 一、自由是一种能力25
- 二、自由与欲望25-26
- 三、自由与理性26-27
- 第二节 自由权与上帝27-29
- 第四章 洛克财产权理论与上帝的启示29-40
- 第一节 洛克财产权理论29-32
- 一、洛克财产权理论的产生29-31
- 二、洛克财产权理论的内容31-32
- 第二节 财产权理论与宗教理论的契合32-40
- 一、上帝的启示32-34
- 二、财产权的神学维度34-40
- 第五章 基督教神学视野下的洛克拯救之道40-47
- 第一节 立功之法——实在法40-43
- 一、自然状态下的拯救40-41
- 二、政治状态下的拯救41-43
- 第二 节 信主之法——因信称义43-45
- 第三节 人的现实拯救45-47
- 第六章 洛克自由观神学基础的影响47-49
- 第一节 洛克上帝思想对自然神论的影响47
- 第二节 洛克上帝思想对近代政治的影响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磊;;劳动异化还是人的异化——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失察与误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雷小欣;;关于正义的秩序解读[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包利民;;挑战神经自然主义:从“本体论自杀”反思其价值预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潘云华;;追求自由的形式:古希腊社会契约文化探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伟凯;;“自然外化”的哲学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6 李淑梅;;伊壁鸠鲁“偏离政治”的政治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7 霍国栋;;古希腊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两种理论——基于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比较[J];晋阳学刊;2009年03期
8 苗伟;;哲学与哲学家:面向哲学本身的反思[J];兰州学刊;2010年01期
9 李淑梅;;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3期
10 李淑梅;;马克思早期对古希腊哲学史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良;审慎理性作为道德基础的意义与限度[D];浙江大学;2011年
4 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吴欲波;自由的守望[D];浙江大学;2005年
7 魏鹤;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自然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靳松;个人、政府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9 郭健濂;论西方绘画的色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冯溪屏;劳动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论希腊化时代的伊壁鸠鲁精神[D];辽宁大学;2011年
2 孟思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敏;《阿芙罗狄特》中的爱欲之美[D];浙江大学;2010年
4 柳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及其培养路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5 赵凤飞;试论古典功利主义幸福观[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安乐;论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在古罗马的转向[D];安徽大学;2013年
7 石亚兵;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汤波兰;正义的张力[D];湖北大学;2013年
9 侯超;伽桑狄三重契约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徐康宁;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5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7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