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行动 行动性的政治观念 世界性意识 现代危机 实践哲学
【摘要】:行动具有三重特质:在复数性的公共领域中,行动使行动者向他人彰显自身、获得自身存在的确证;当劳动与工作服务于生存的必然性之时,行动则依其不确定性打破了自然无休止的循环往复,行动者以“有死性”为代价取得开创新事业的能力;同时,行动带来的无限可能以及行动者所具有的诞生性正是自由实现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将行动视作专属人的活动。不过,相比较其它人类活动而言,行动却具有效果指向无法预测的风险。为弥补行动的内在缺陷、寻找更加稳定的政治运行方式,哲学家发起了对人间事务的批判、审视,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便得以发端。 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问题在于贬低行动性政治的重要性,意图从行动外部实现对行动风险的控制,结果生产性的政治观念逐步遮蔽古典政治经验,并在极权主义形态中全面展现了自身的特质。极权主义政治形态虽已终结,但作为其思想支撑的生产性观念却并未消失。世界的社会化与职业者、消费者时代的来临再次将人的存在置于深重的危机之中。归根结底,对行动的抛弃便是对以复数性存在者为构成原子的世界的抛弃,世界性意识的弱化随之造成了文化与教育领域的现代性危机。同时,,文化与教育功能的失效又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剧了人之存在的确证危机。由此,人丧失了掌控属人世界的角色与能力,一切人类活动都演变为对整个社会生命过程的屈从。 摆脱世界社会化所带来的各种困境,必须跳出形而上学哲学的一元论话语,反转技术与人之间的统御关系,回到对政治性与伦理性二位一体的行动的信仰。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当代实践哲学复兴浪潮的组成部分,阿伦特的行动思想形成了与实用主义启蒙、后现代哲学思潮之间的理论共鸣。应当认识到,重拾人之存在的基本精神是现代世界自我救赎的必经之途。
【关键词】:行动 行动性的政治观念 世界性意识 现代危机 实践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3
- Contents13-15
- 导论15-43
- 一、本文的问题来源15-17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17-24
- (一)解读与应对现代政治危机的途径指引意义17-18
- (二)确立以政治文化作为文化考察核心的视角建构意义18-19
- (三)从整体研究到个体研究的理路调整意义19-21
- (四)切合实践转向这一当代哲学研究趋势的范式转换意义21-23
- (五)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现代研究的解释学意义23-24
- 三、阿伦特政治哲学及行动思想研究现状述评24-39
- (一)国外研究现状24-35
- (二)国内研究现状35-39
- 四、本文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39-43
- 第一章 阿伦特行动思想的理论渊源与问题指向43-67
- 第一节 行动概念的历史性演进44-50
- 一、古代希腊思想中的行动概念44-46
- 二、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行动概念46-49
- 三、近代行动概念的内涵演变49-50
- 第二节 阿伦特行动思考的引领者: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50-59
- 一、开启实践哲学传统的亚里士多德50-53
- 二、自由与爱之观念的引入者:奥古斯丁53-54
- 三、传统哲学层级的颠覆者:马克思54-57
- 四、方法与视野: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57-59
- 第三节 阿伦特行动思想的问题指向59-65
- 一、阿伦特行动思考的现实动因59-62
- 二、阿伦特行动思想的深层指向62-65
- 小结65-67
- 第二章 显现、开创与自由:行动的三重延展67-91
- 第一节 行动与行动者之显现67-78
- 一、人之显现的必需性与前提68-70
- 二、行动与言说:行动者的显现方式70-74
- 三、显现与世界性意识74-78
- 第二节 历史与行动的开创性78-85
- 一、作为行动之基的希腊自然观78-81
- 二、历史与有死的存在者81-84
- 三、行动的开创性84-85
- 第三节 行动的无限可能性与自由85-90
- 一、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85-88
- 二、诞生性、可能性与自由88-90
- 小结90-91
- 第三章 从行动到工作:西方政治形态的流变91-125
- 第一节 行动性的政治观念与生产性的政治观念91-101
- 一、行动的内在缺陷91-95
- 二、显现空间与对技艺手段的需求95-97
- 三、行动性的政治观念与生产性的政治观念97-101
- 第二节 遗忘与遮蔽:工作对行动的替代101-117
- 一、德雷福斯事件与极权主义的预演101-111
- 二、生产性政治的终点:极权主义111-117
- 第三节 后极权时代的政治希望117-124
- 一、源于行动的责任与朝向政治的判断117-120
- 二、行动自身的救赎之道:宽恕与承诺120-124
- 小结124-125
- 第四章 行动精神的丧失与现代危机125-146
- 第一节 职业者与消费者的社会125-133
- 一、现代世界的“社会”本质125-130
- 二、职业与消费:新的社会生活130-133
- 第二节 世界虚无与文化的危机133-138
- 一、文化的双重意蕴133-135
- 二、娱乐产品:文化的新样态135-137
- 三、世界虚无与无根的现代性137-138
- 第三节 现代教育权威危机138-144
- 一、现代教育权威危机的体现139-141
- 二、现代教育危机形成的政治哲学要素141-143
- 三、世界性与教育权威的重塑143-144
- 小结144-146
- 第五章 阿伦特行动思想的评价146-168
- 第一节 对阿伦特思想质疑的回应146-158
- 一、对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常见批评146-151
- 二、回应:阿伦特政治概念的特质151-158
- 第二节 阿伦特行动思想的当代意义158-161
- 第三节 延伸:明智、判断与现代启蒙161-168
- 一、明智的非形而上学特质161-165
- 二、判断与实践哲学式的现代启蒙165-168
- 结语168-170
- 参考文献170-177
- 致谢177-1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卢盈华;;“冶容诲淫”之逻辑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9 王青原;;人文奥运中的和谐意蕴[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10 周国文;;人文奥运与公民伦理[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晓娟;基于“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7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07909.html